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分支。主要是指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分析研究。文章拟通过对《镜花缘》异国形象本土意识的分析,试图探讨有现实模本的异国形象和无现实模本的异国形象之间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2.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这些形象怎样被曲解、夸饰和想象,进而探索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形象学也重视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异族想象的现实功用和影响。形象学萌生于法国,但它能焕发活力,是得益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等。塑造他者形象,是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千年中外文学表现的一个常数,这一研究领域极其广阔,极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宗教、文化的形象,出自异国异族。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鲁迅对此采取了"拿来主义"的策略,结合自己对个体存在、民族生存的强烈关注和特殊感受,重新考虑了基督救赎和庸众的形象,为其注入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细致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多部小说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在论证其中他者意识的同时,探究这些小说身份叙事背后的隐性自我书写.  相似文献   

5.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6.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7.
异国形象创造是对一个文化形象的塑造,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知特点,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链作用。异国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创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认同与颠覆两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在殖民氛围浓厚的上海、香港成长起来的作家,大量异国形象的介入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发现她塑造异国形象时所特有的双重视角: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试着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中国.异国形象不仅仅是表现异国文化的语言符码,更重要的是成了作者时自我本土文化反视的符码...  相似文献   

9.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论非言语交际功能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标志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非言语标志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是举足轻重。非言语标志的交际功能及其功能的实现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阐述;案例说明了非言语标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障碍;同时浅析了人们塑造个人形象时应注意非言语标志的几个重要方面;现代人需要融入多元文化社会之中,因此必须学会通过非言语标志来接受异国或异族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异域的人》塑造了迥异于中国史书记载的班超形象,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即:借助千年前的班超面对异族文化时复杂微妙的心态,折射出二战后日本经历美国文化输入时国民困惑不安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凌叔华以独特的书写姿态,占据了一席之地。她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尤其是对新式女性和旧式闺秀群像的描写,成为她文学作品中的闪光点,除了活跃于家庭空间的新旧式女性之外,留学生也成为她书写的对象。短篇小说《异国》从中国留学生与日本人互相的想象差异出发,作为留学生的蕙在封建文化与现代性体验下遭遇生存困境,在逃离与复归中游走的同时也反映出凌叔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困境,《异国》表面写的是"娜拉走后怎样",实则让人去思考的是"娜拉回来后又会怎样",呈现出留学生"孤独"的情感体验与夹缝中人物"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作为著名东北籍作家塑造了一系列苏俄人形象。这些异族形象一方面在东北作家作品中具有别样特色,另一方面也与自我形象形成互动,对于反观自我形象及东北文化特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楚“十日轮出”神话对瑶族社会的影响产生了瑶族犬神神话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楚族为了捍卫楚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影响,创造日神形象;瑶族为了捍卫瑶族尊严,抵御异族文化的影响,创造犬神形象,楚瑶神话表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二、楚族的优秀代表屈原与瑶文化的优秀代表盘瓠,他们的品格深受日神、犬神文化影响,其民族品格依托于其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17.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女性,而两人都擅长描写女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半生缘》和《雪国》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追问作家的女性意识和作家性别以及民族文化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可以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汉族美术对藏族佛画艺术的影响,贯穿于汉藏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之中。千百年来,藏族佛画艺术在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吸纳着异族文化艺术的养分,创造出灿烂辉煌的艺术文明。本文通过汉藏交往的历史回顾与描述,着重分析了藏族佛画在色彩、装裱形制以及画面背景的形象造型等方面,对汉族美术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