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海军 《考试》2014,(2):37-39
<正>概念解析:"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  相似文献   

2.
全球史观强调将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世界历史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中国学者在有意或无意识地运用全球史观理论方面,著作丰厚,成果斐然。但是,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全球史观却相对滞后。本文试图从全球发展的角度对世界历史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整合,给世界历史教学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或方法。同时,希望引起学界重视并推动高师院校世界历史教师关注、研究这个问题的潮流。  相似文献   

3.
高鸿翔 《考试》2014,(Z1):126-128
<正>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全球史观解读: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2.考查的角度: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3.典型例题:(1)用全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材普遍体现了全球史观(岳麓版教材尤其突出),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也自然会体现全球史观。那么训练学生运用全球史观复习课本、做题就成为应考的必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全球史观,就是不能用狭隘的旧的眼光去孤立地、割裂地观察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而应当站在全球的大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全球史意识,用全球史观指导历史教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国际化的发展,从整体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新角度——全球史观。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全球史观培养,历史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全球史观大量运用于历史教材中。  相似文献   

7.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出现的新观念,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的发展和统一性角度考察历史的发展。当前新课标四个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编写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史观”,尤其是人教版和岳麓版最为显著。从专题编排和内容组织上看,人教版和岳麓版对“全球史观”的运用各有特色,而岳麓版运用得更为到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史观”是国内外史学理论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全球史观”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时代性,而且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束缚,重新建构世界现代史体系;不仅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关注历史的横向发展,而且强调科学革命的重要性,注重科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时,“全球史观”所建立的全新的、开放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全球史强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运动、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了全球史研究热潮①,但大多仅限于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提出构建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新的世界史体系,以及对全球史学本体论进行研究,而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球史学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变化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对全球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做一整体梳理并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的。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相似文献   

11.
马书敖 《新疆教育》2013,(11):78-78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阿诺德·汤因比的整体史观是其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他认为,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基于三个理由: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自身说明自身的历史,必须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去考察;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人在本能上有整体感知的冲动。  相似文献   

13.
俞秀萍 《教学月刊》2013,(12):39-40
全球史观是以全球视野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观念和史学研究方法,特别强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宏观和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演变过程,故学界又称之为整体史观。当前,全球史观已走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会运用全球史观科学地分析历史,进一步提升分析、评价、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高考考核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中起始阶段,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入全球史观进行历史教学已成为一个新课题。实践证明,立足学情与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全球史观,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广度的拓展以及历史情感与认识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开场导入——引入全球史观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语如同磁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同航标,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其指明思维方向。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有效地将全球史观自然地引入高中历史课堂。例如,在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如下导人语人题。“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当西方的英、美、法和德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之时,东方的中国仍旧处于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然而,近代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外推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史观”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来考查历史。世界各地的局限为资本主义所突破,世界由分散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期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基本完成。这个过程继续发展就形成了“全球化”和“区域化”。  相似文献   

15.
李蓉 《学子》2013,(12):57-57
一、运用图表,在了解古代世界中培养全球史观 古代世界:从人类起源到15世纪末。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地区处于“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2011版历史课标中的世界古代史板块虽然强调古代世界的“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但也指出,随着历史的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将全球史观融入民族院校的世界现代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去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在江苏省高考的方案的调整及江苏省"五项严规"和苏州市"三项规定"的背景下,应对历史学习任务基本在课堂上解决的现实,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最少的时间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讲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得出三本必修之间的联系,以及本单元在必修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试图引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全面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后,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考查视角发生了明显变化,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等新史学观念不断涌现。高考历史的考查和历史发展的世界趋势不断融合,从现代史观下的个人现代化的角度,做出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世界历史的整体性问题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列宁早就明确指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①但国内学术界的绝大多数论著往往把世界史写成国别史的汇编,或者是地区史和专门史的简单相加,没有把世界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揭示它的总进程、总趋势、总特点以及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也就没有完成世界史学科自身的任务.加强世界历史整体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世界史学科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仅就世界历史整体的形成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跨民族史:全球史在德国史学界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文化批判性反思的启发,20世纪90年代跨民族史学在德国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后形成一股热潮。跨民族史是全球史观在德国史学界的回应,这种史观放弃了民族—国家历史的传统范式,而是格外关注跨民族的历史空间,强调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力求在全球性视野下研究局部的、具体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