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学语文》2012,(7):104-113
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曾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二年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渎词审音表初稿》,并于一九六三年辑录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以下简称《初稿》)。  相似文献   

2.
周汝昌先生硬把自己编的一百零八钗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还把这个"一百零八钗"变成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的基石。曹雪芹在《红楼梦》初稿中曾经想写五副"金钗",但在定稿时删掉了两副,只保留三副册子共三十六个女儿。清代模仿《水浒传》歌颂才女的小说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根本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周汝昌一百零八钗名单中充满常识性错误,他硬把一些平庸女子拉来凑成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这只是他的"龙门红学"的又一次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4.
谈《红楼梦》中熟语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学巨,在使用语言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本试图从《红楼梦》熟语的使用方式、《红楼梦》熟语的修辞方式、《红楼梦》熟语的艺术效果三方面来谈谈《红楼梦》中熟语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邢夫人原是贾敬夫人,这是《风月宝鉴》贾家家谱三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石头记》将她改为贾赦夫人。这是《石头记》贾家家谱四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红楼梦传奇》恢复《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敬夫人。《红楼梦》否定《红楼梦传奇》的《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由此可见,邢夫人由贾敬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的反复过程,就是《红楼梦》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到《红楼梦》为止的整个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精神,自《通知》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我们广大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应参照执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提到的《初稿》,是指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于1957年到1962年分三次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并于1963年辑录成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区别古今中外小说名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包含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是《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剂",非佛而不佞道是《红楼梦》的辩证法思想之重点。《红楼梦》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鲜明性。  相似文献   

8.
晴雯、袭人和平儿,是《红楼梦》着墨最多的三个女奴形象。这三个女奴在《红楼梦》中性格各异,形象丰满,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红楼梦》有过深入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学家。该文从题材、主题、写实手法三方面分析了鲁迅对《红楼梦》的论述和评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鲁迅的《红楼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路径有三条,一是充分挖掘《红楼梦》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弃“应试教育价值说教”为“以书的言语生命激活阅读动力”的深度学习;二是突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学习序列性,引导学生勤读书,让学生被精湛的语言和多维度思想的海洋包围;三是强化、深化、细化《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变雾里看花为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2.
贾母称荣国公为“他爷爷”,标志着贾母为荣国公遗孀。这是《风月宝鉴》贾家家谱三代方案为贾母设计的名分。而《红楼梦》在贾家家谱四代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代”字辈,将贾母由荣国公遗孀改为贾代善遗孀。从而为贾家家谱设计出五代方案。贾母成为贾代善遗孀,这是《红楼梦》贾家家谱五代方案为贾母设计的名分。由此可见,贾母名分的演变过程,乃是《红楼梦》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至《红楼梦》为止的整个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今本《红楼梦》原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它的第三稿由“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而《省亲》回出现是《红楼梦》诞生的标志,因为曹雪芹1747年爆发《红楼梦》创作灵感。而《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故事。它原来在探春理家之前位置上,而后被《红楼梦》创作灵感向前移至第四回和第22回两者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才沿着这里往下创作下去,最后创作成功“百回”《红楼梦》。《红楼梦》这种创作特点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后来这稿虽然经过《金陵十二钗》诸稿的增删,内容作出多处修改,成为“百十回”,但始终未能改变这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蓬生 《中国语文》2016,(4):493-497
1.问题这次审音是在《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63,以下简称《总表初稿》)、《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6,以下简称《审音表1985》)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两表对"钻(鑽)"字的审音结果如下:①  相似文献   

16.
程本《红楼梦》写到大观园“从东边一带……至西北”的一条边长是三里半。本文从大观园内建筑景点的具体描绘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断出只有程本《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规模才是正确的,合理的,才是曹雪芹的原著。而脂评本随意缩小大观园的面积,是因为其炮制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相似文献   

17.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讲的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从思凡降凡到历劫红尘,最后回归青梗的故事。这种叙事类型是道教文学的典型结构。笔者认为《红楼梦》所反映的“道教文化”是深刻全面的。它反映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教人物形象;二是道观文化;三是道家思想。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本文将具体阐述《红楼梦》与“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解读“道教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影响有目共睹,但二者本质的不同又使《京华烟云》独立于《红楼梦》的光辉之外,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暗香和香菱这一组人物形象的对比,从人物的出场、救星以及结局的安排等三个方面论述《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典范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彤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175-175,177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历史巨著中大量使用了文化意象,生动形象地达到服务主题的目的。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与目的来看《,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本文通过《红楼梦》三个译本中对意象翻译的缺损来看翻译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