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知识什么是毒品? 根据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的基本特征是:(1)具有依赖性;(2)具有非法性;(3)具有危害性。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十二个字。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 ,在各地中考或化学竞赛中 ,经常看到有关的创意性试题 ,这类题多突出综合性、趣味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且注重对实验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  一、信息类题例 1 吸毒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一旦吸食就极易上瘾 ,其危害严重 .被称为“大麻”(主要成分是C2 1H3 0 O2 )的毒品在空气中焚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请写出焚烧“大麻”的化学方程式 :         . 解析 题中给出了三条信息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 ;②反应条件 ;③反应后的生成物 .将上述信息的文字表述转化成化学用语 ,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2C2 1H3 0 …  相似文献   

3.
阳高县鳖石乡中学的梁延耀老师的儿子就要结婚了,可他为买一辆自行车犯了难。多日里,他托亲拜友,四处求救,回答都是:暂时买不到,等着对搭吧。梁老师就在这百求不得的时候,乡党委书记谢彪同志听到这个消息后,11月14日上午推着一辆崭新的名牌自行车亲自送到学校,找到梁老师说:“梁老师,听说您想买一辆自行车,我给推来了。”梁老师握住谢书记的手,含着感激的眼泪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许久,梁老师嘴唇微微颤动着说:“谢谢您,谢书记!”谢彪同志说:“不用谢,您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觉得对您关心太不够了。”筝(刊于《…  相似文献   

4.
教学实录:一、引入(投影出示少先队大队部的一则“失物招领”)失摇物摇招摇领王小波同学于11月7日放学时在校门口拾到一张20元的人民币。请失主前来大队部朱老师处认领。大摇队摇部2004年11月8日师:看了这则“失物招领”,你有什么想法?生1:王小波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少年!生2:如果  相似文献   

5.
我曾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对其中两段教学感触很深。【片段一】(学生初读课文,学完生字词后)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天鹅的故事》。我们以前也读过很多故事,看过不少故事片。大家知道,故事都有主角,都有主人公。那你认为《天鹅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请讲出理由。生1:主人公是天鹅。因为它们之中有一个“破冰勇士”,在湖上奋力把冰破开。(老师板书:破冰)生2:我觉得是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因为文中写的都是他在湖岸上看到的。(老师板书:老人)生3:我认为是天鹅。因为课文题目叫《天鹅的故事》,虽然故事是老人讲的,但…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10,(21):F0003-F0003
6月23日下午,由南宁市教育局举办的“毒品预防教育馆”揭牌仪式举行。 当天下午,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二百多名师生作为首批人员参观了毒品预防教育馆。在展厅里,同学们目睹了“大麻”“冰毒”“麻古”等毒品,认识到它们的危害,还看到了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真实照片——原本健健康康的一个人因吸食毒品而形同骷髅全身溃烂。  相似文献   

7.
毒品与化学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鸦片俗称大烟,是罂粟碱。吗啡是罂粟碱中提取出来的物质,海洛因是吗啡的二乙酰衍生物,俗称“白面”。毒品是社会的毒瘤,每个人都要拒绝毒品!有关毒品物质的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的“幸福”,是一部厚实的字典,有一种解释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那就是:有朋友,有愿意跟你心与心交流的朋友。做孩子们的朋友吧!品尝幸福,留下一个个甜美的教育故事。9月10日这两天,刚刚接触三(2)班,我为了想多了解一点“学情”,就给学生发了一个请求:老师跟大家  相似文献   

9.
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王老师来给大家上课,你们猜猜王老师上什么课?生:数学课。师:不,王老师这节课给大家来讲故事。学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师:从前,有一只兔子遇到一只慢慢、慢慢爬行的乌龟……生:我知道了,是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师(故作惊讶):怎么,你们听过啦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15日,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富瑶老师执教了《犟龟》一课,课堂结构如下:1.播放一段展示登山者坚强意志的视频,引出"犟",揣摩"犟"的含义,从而引出课题。2.介绍课文的作者及体裁(投影)。3.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4.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复述故事,并进行补充。5.学生带着"为什么说小乌龟是一只犟乌龟"这个问题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毒品的化学     
世界卫生组织把毒品定义为“某种化学药物,通过吸食或注射途径进入体内后,用药者会不断增大用药量,一旦停药,则出现某种症状,长期使用将危及用药者健康,这种药物即毒品”。我国刑法中更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  相似文献   

12.
一、审题(在正确答案的代号上划‘J”) (一)有一个作文题:<我从这件事中傲得了一个道理》、 1、这个题的‘题眼”.尼:(1分) A这件事B苍理C浅 2、这个题应该写成:(1分) 人记叙文B说明文C抒情散文D议论文E以记叙为主兼议论 3、这个题中的健件事”要求:(1分) A写‘我”所见所闻所做均可B只能写“我”所见C只能写“我”所闻D只能写“我”所做 (二)有两个作文题:《我的老师》、《我和我的老师》。这两个题要求:(1分) A都是写“我”的老师B邹是写‘我”和老师的关系C前一个题写‘我”的老师,后一个题写.我”和老师的关系 (三)有一组作文题:…  相似文献   

13.
贵刊1998年第1期刊登的梁金创老师“空气中氧成分测定的实验”,颇具创意,读后很受启发。下面针对该文,提出两点看法。1.实验所用烧杯中盛无色澄清的石灰水,若在其中滴加无色酚酝若干,使之成为红色,可能观察效果更好。2.该文中有分析文字“在燃烧过程中,一体积的氧反应  相似文献   

14.
“图穷匕首见”的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到底是谁展开地图?陶光晓老师在1993年1期的《语文知识》中撰文说是秦王。陶老师在论述这一见解时列举的两条理由均欠严密:(1)典故并非  相似文献   

15.
参赛说明:1.请于2006年11月1日前将答案寄(450004)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编辑部尹娜收,信封正面注明“9月数学潜能知识竞赛”,答案按题号列出即可,并注明你及辅导老师的姓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热学教学中,讲“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时,用压缩空气引火仪来演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热能增加”的实验,很直观。但许多老师做此实验时都失败了。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知道,物体要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是可燃物,(2)达到燃点,(3)有足够的氧气助燃。根据这些条件来进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活塞漏气或者活塞下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教材“反应热”有下列几个主要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定义为1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时的热效应。完全燃烧的含义是使其燃烧产物为CO_2(气)、H_2O(液)、N_2(气)、SO_2(气)。分析方程式(1):1摩尔C(固)完全燃烧生成产物CO_2(气),同时放出94千卡热量。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据国际禁毒署报道:“毒品”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大敌。我国是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毒品受害国。目前,我国出现了吸毒低龄化的趋势。寄托着民族未来与希望的青少年正在面临着毒品的威胁。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吸毒是控制新增吸毒人口的重点,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什么是毒品?毒品是指非医疗、科研、教学等需要而滥用的有依赖性、成瘾性的药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鸦片,通称大烟,是草本植物罂粟未成熟果实的浆汁经干燥制成的;吗啡是由鸦片经提取制成的白色结晶粉  相似文献   

19.
证明厂(n)一1一”是定义在整数集上满足下列条件: ①对一切整数n均有厂[厂(n)]一行; ②对一切整数n均有厂[厂(n+2)+2]一n; ③,(O)一1.的唯一整数值函数。 (53届普特南数学竞赛)证明 设nl、n2∈Z,且nl≠rig,则 f(n,)≠f(nz) (否则将由f[-f(n,)]一f[f(n2)]得”,一1"12)所以函数厂(n)是定义域到值域上的一一映射所以 厂(”)有反函数厂’(”).由fEf(n)]一n,得 厂’{f[-f(n)]}=厂’(n),即 厂(”)一厂’(n),再由f[f(n+2)+2]一n,得 .厂(n+2)+2一厂’(n)=/(”),即 f(n+2)一/(n)一2.又因为 /(0)一1,所以 厂。(1)一0,/(1)一0. 显然1"l一0和n一1时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自信:利用这一尚属机密的新技术,既能找出毒品原产地,还能识别新产地 美国犹他大学的一组科研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发现可卡因也有“指纹”。根据这一“指纹”,专家可以追溯出毒品的原始产地,进而帮助判断毒品的走私渠道。 科学家们发现,就像每一个人都有DNA(脱氧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指纹”一样,可卡因也有自己的“指纹”。原来,每个种植罂粟的地方其土壤的成分、湿度以及旱季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这导致罂粟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同位素的含量比例不同。即使经过提炼过程,制造出的可卡因中的这一比例也不会改变,这个独一无二的比例就是可卡因的“指纹”。只要比照两个可卡因样本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同位素的含量比例,就可以确定它们是否出自同一地点。 科学家们自信地表示,利用这一尚属机密的新技术,缉毒人员不仅能够找出毒品的原产地,还能识别新的毒品产地。 科学家还发现,其实不仅是可卡因,吗啡和海洛因也有类似的“指纹”。 (《北京日报》2000年11月2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