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爱情诗歌占了诗人现存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爱情诗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余菲 《文教资料》2009,(2):10-12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本文从其诗歌中“蜡烛”的几种意象:爱情思念、宴饮离别、闲淡释然等方面着手对其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板桥晓别》诗营造了凄艳、迷离的氛围,用神话典故虚拟了一个奇幻绚丽的诗意空间,优美的神话典事消解了来自现实生活强大的压力感,充满了轻松浪漫的情趣,李商隐在晚唐颓流中保持了自主的立场,神话世界所体现的价值序列是诗人按照自由意志建构起来的,完全与世俗的价值观相悖离的,展示了诗人丰富灵敏的心灵场及高洁伟岸的人格。是诗人生存状态的艺术化表现,延续了屈原、李白、李贺等人理性而浪漫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李商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诗中,"雪"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故乡、仕途、美人是雪意象在他的诗歌当中三种最常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意境朦胧,想象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对后世的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期的蒙古族诗人博明曾作有诗论《义山诗话》,这一诗论在目前的李商隐研究中尚未及见。晚唐李商隐在少数民族诗人中被接受,显示了李商隐诗歌美学的巨大魅力,有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蒙古族诗人,博明的生平也值得考论。  相似文献   

7.
刘卫平 《文教资料》2010,(10):17-18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抒情诗人。在晚唐诗歌创作的各个流派中,“温李”一派为大宗,其内部以温庭筠和李商隐为正宗。而李商隐又不限于这一派的正宗,他综合了前人丰富的艺术成果.融汇铸合成自己独特的情深词婉和风格.他的成就和影响超越了“温李”诗派的范围,达到了晚唐诗坛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石金凤 《教学随笔》2016,(5):147-14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其"幽美朦胧,深情婉约,含蓄艳丽"的艺术风格著称于当时和后世。特别是他幽美朦胧的诗风,与现代主义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解析,从象征、意象两个方面,阐析李商隐诗歌创作与现代主义的相似之处,从而探究李商隐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四川渠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块由明代渠县邑侯高则腾于万历甲寅(1614)重刊的李白《游南阳清冷泉》诗碑。明代以后的许多有关渠县的文献,均记载“南阳寺,李白有诗”。然而明代以前的有关渠县的古籍中,没有南阳寺和李白旅游渠县并作诗的记载,且古今各种李白的诗文集中,编注者均明确地指出,《游南阳清冷泉》是写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李白至渠作诗之事是明代后期以来渠县的文化名流根据诗碑而推论并衍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13.
柳永词在宋代人中评价不高,李清照也曾对柳词作过“词语尘下”的批评。但在李清照构建词论时却从柳词中获得过许多教益,创作实践也受到柳永较多影响。李清照作词音律和谐、铺叙委婉、语言明白如话,都可以看出柳永影响的痕迹。不过,李清照善于规避柳永的缺陷,故能出于柳永又胜于柳永,最终成为婉约词之宗主。  相似文献   

14.
爱情诗是李贺、李商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平经》与《真诰》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无疑是一首著名的诗歌,但是关于这首词中的"三山"一直以来就有争议。该词系李清照在建炎四年(1130年)春"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章安)"时的作品,词中的"三山"应是现在位于台州椒江的"三山",而不是山东蓬莱三仙岛,更不是其他别的地方。她的另一首堪称"咏梅"杰作的《清平乐》,也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收获之一,写于去章安后,与《渔家傲》构成了颇有意味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16.
以同时代诗人李金发、徐志摩的创作道路为立论起点 ,依诗旨选择和诗艺主张两方面的比较 ,辨明他们所受西洋诗影响和对社会人生的不同取向及对待中国诗歌传统的不同方式 ,进而从想象暗示、音乐性、语言等角度揭示他们诗歌创作的异同与得失 ,以重新认识李金发及他所开创的象征诗派的诗观诗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于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传统的看法都把它视为豪放词,本文在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的确切涵义和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写作主张等综合阐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这首词不应视为她的豪放之作。  相似文献   

18.
齐己诗气骨遒劲。咏怀诗清高自许,山水诗境界阔大,咏物诗寄托遥深,寄赠、酬答诗亦气势恢宏;齐己诗的语言明快、清美、劲健有力。齐己诗的气骨,是他的经历、个性、气质的反映;也和他的诗学趣尚有关;齐己钟爱李白、李贺等有气骨的诗人,也是其气骨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在宋元之际非常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通过对现存文献记载的分析与梳理,简要论述了评点大师刘辰翁对李贺诗的盛行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