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教育政策利益形成于政策过程的制定阶段,在教育政策实践中,教育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和其他政策利益相关者对教育政策利益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从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和立场,正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及其政策利益的存在,深入研究政策利益的形成机制是解决教育政策过程中政策利益受损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从有限理性利益人的视角,通过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过程中各方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利益的解析可以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政策利益变化.政策主体需要明确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存在,解析政策利益及其变化,完善政策方案设计与配套措施,建立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退出机制和问责机制,才能保障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曹晶 《中学教育》2013,(5):54-60,66
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城市化及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教育政策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缺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城乡二元结构等。建议通过确立公平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建立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政策执行的指导和评估机制等措施以提高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3):88-91,84
该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利益相关者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评估做了研究,并尽量做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该课题以示范高职政策和自主招生政策为主要政策案例,发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第四代政策评估中占核心位置。由于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利益,包括权力、权利及其带来的价值,而政策的权利结构决定了其资源的分配,权力结构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价值偏好的影响,故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具有其特殊的权力结构、资源配置、价值偏好以及利益牺牲者。利益相关者追求的并不是直接可见的经济利益,而是"价值立场"。通过关照一个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行动"框架,可以看到话语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是政策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完成真正的政策评估,也可以实现政策的"社会建构"。政策学习需要明智的政策理论,政府应该认识到这种政策理论的功能并为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治理语境中的教育政策制定,是一种以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实现与教育政策相关的不同主体间利益"最大公约数"为宗旨。教育政策制定的回应机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由回应主体、回应客体、回应渠道、回应反馈等方面构成。设计适应社会治理的教育政策制定回应机制,首先,应加强体现治理理念的教育政策制定回应平台建设;其次,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间的信息畅通渠道;再次,建立与完善教育政策制定回应机制与制度;最后,创新对教育政策制定回应的监督和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以来,为应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的招生困难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招生政策。在利益相关者的教育政策分析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围绕招生政策这一领域,各类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动机。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并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可有助于改善和调整招生政策,并助于协调与整合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教育政策制定程序的公平是影响教育政策公平的因素之一。对于教育政策制定程序而言,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决策是教育政策程序公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素,因此,利益相关者缺席则是影响教育政策程序公平的重要因素。要提升教育政策公平性,理应从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入手,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以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本质是对教育利益的配置,政策过程就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基于相同利益组成的各类利益集团是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弈的的基本形式。在教育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各个阶段,各类利益相关者都是以自身利益需求的满足为目标选择自己的博弈方式、方法和路径,从而呈现出复杂的利益博弈结构和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问题不只关乎研究者和决策者,它也涉及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隐含着政策研究只有直接指向教育决策者这一利用路径的判断。“两种文化”说依循的是一种实证论假设,其强调社会现实的客观性,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有资格、有能力设计教育政策;而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建构论则否定了实证论假设,表达了与政策设计观相反的政策建构观。从政策利益相关者介入政策问题的权利和建构性的思维出发,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而要达致这一目的,既有赖于教育政策研究自身的调整,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省级政府统筹管理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主渠道,是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现实基础。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要素和利益相关者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47份省级分类考试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级分类考试政策存在政策工具整体配置结构不均衡、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配置契合度不高、对紧密型利益相关者政策供给不均衡等问题。建议进一步优化分类考试政策工具使用结构、调节政策工具与分类考试政策要素契合度、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政策供给。  相似文献   

11.
政策网络理论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县级政府、专家学者、大众媒体、学校利益相关者、学生及家长等多个行动主体基于教育资源而展开沟通合作的动态过程,且其活动过程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然而,在实际政策过程中,部分利益主体"不在场",主体间沟通合作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估不到位等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有限政府"主导下的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确保各种政策执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班就读解决了许多特殊儿童的入学问题,但目前却处于从规模效应向质量效应转变的执行过程之中。基于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视角审视,随班就读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表现为:现有理论与技术不足、目标群体复杂和利益相关者行为调适幅度过大等特点影响了该领域问题的可处理性;随班就读的政策条款、政策资源以及执行机构存在的不足限制了对执行过程所具有的规制能力;文化环境、教育环境、舆论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相互裹挟致使公众社会认知存在偏差,难以形成政策认同。据此,加强系统的循证研究、建立利益协调沟通机制、完善政策文本体系、优化经费资源投入、强化部门执行机制、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可作为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政策网络是政策科学中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主要用于分析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政策过程的影响。我国现有高考制度是在众多的教育政策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影响和塑造的,并导致了相关问题的产生。一方面要打破高考制度改革领域中封闭的政策网络,鼓励更多的高考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高考制度改革中;另一方面要均衡配置高考资源,解决现有高考制度所带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协商式教育政策的制定.协商式政策制定是由广大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一种模式,是通过公众参与、共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协商式教育决策的优势在于:强调公众的自愿参与,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表达自己的呼声,具有制度的合法性;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减少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失误;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摩擦.国务院应尽快出台协商式政策制定的法律法规,重大的教育政策问题可以采用协商式制定的模式,利益相关者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参与,要在开展协商之前认真调研,在协商过程周密安排.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育政策核心构成的教师政策,其执行效力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政策效能"的实现。通过对教师教育政策、新课程改革政策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执行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发现:教师政策执行主体地位的缺失;目标利益群体激励机制的缺位;教师利益主体利益诉求与表达政策考量的缺乏是当前教师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可定位于三个基点:基于教师的行动逻辑与利益选择的教育政策执行;基于教师体验与主体参与的教育政策执行;以及基于执行路径多元化取向的教育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16.
彭华安 《高教探索》2012,(3):22-24,85
从政策伦理上讲,独立学院政策应以伦理上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而存在。然而,从制定来看,独立学院政策是利益相关者"不在场"下的产物;从执行来看,独立学院政策处于多重利益博弈下的"公地困境";从评估来看,独立学院政策处于效益"隐退"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学院办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过程"政策失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高考加分政策的本质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与分配.但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来看,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与执行都会涉及到诸多的利益相关者,最终政策的实施是利益相关者充分博弈的结果.为减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对立,需要分析高考加分政策所涉及的相关利益者及其利益博弈关系,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均衡机制.努力实现从利益的对立走向利益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对民国时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和特点进行伦理分析,围绕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伦理困境与出路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教育行政决策伦理困境问题,有赖于社会各方利益诉求之间的妥协与和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特殊责任;要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决策"伦理相关的动机观"、"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和底线公平伦理观;构建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准则,对决策活动进行道德审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成为最重要的伦理准则;应采取弱势强补、逆境决策策略,对社会发展进行伦理"底线约束",防止社会发展的断裂;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强化国家责任,形成合理的教育利益博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4年春季四六级英语考试泄题事件为案例。围绕教育政策制定的流程阐述了教育政策中隐含的“政策利益”问题。为确保教育公平,必须改变我国当前教育政策决策人员成分单一的单向性决策模式,避免“部门利益”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使教育政策能体现大多数利益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欲发挥规范效力,必须处于一定的道德谱系之中,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然而,在社会转型与多元利益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政策在实践中存在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生成的缺席、公共教育利益受到侵害等伦理缺失。为实现教育政策伦理的回归,我国在教育政策制订与实施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保障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扩大公众参与机制,实行政策的善治;强化监督机制,保障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