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人工交互解译的方法获取了绥化市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绥化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其空间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绥化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水域面积最小;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异显著,多样性指数主要分布0.25~0.75之间,土地利用程度空间组合特征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主要集中在201~300之间。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奈曼旗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对获取的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结合遥感影像分析了2001-2006年间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的变化和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结果表明: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表明:土地利用变幅度最大的是耕地,最小的是建筑用地;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出:耕地主要流向草地和未利用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比重较大;结合遥感影像与DEM数据得出奈曼旗地势平坦,退下的耕地不是坡耕地而是沙化地,得出的数据与政府制定要退耕还林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3.
以密云县2006、2009及2011年的三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使用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各个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以此来分析2006、2009及2011年密云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并生成各年份土地利用的专题图。利用综合解译与GIS空间分析,研究密云县这几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变化特点和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CBERS-2影像在汕头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汕头市区2004年和2006年各1景国产卫星CBERS-2遥感数据,通过实地考察,选择典型地物,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CBERS-2遥感图像上对应的波谱特征;将不同地物的波谱特征作为先验知识,建立决策分类法数学模型,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图;结合相关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汕头市土地利用/覆被(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过程的驱动力.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汕头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QuickBird遥感影像的融合及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比值变换、IHS变换、主成分变换3种影像融合方法对QuickBird多光谱和全色遥感影像融合,并对融合结果进行评价.以增强处理的QuickBird影像为基础建立解译标志,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分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题信息提取.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  相似文献   

6.
宁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琚亍德市1993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宁德市各类用地面积变化、用地变化的区内差异、研究期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及其不同用途的土地之间转换,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生态建设,合理利用耕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作为人地关系交叉最为密切的环节,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运用e Cognition软件解译得到龙门山地区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于ARCGIS10.1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对龙门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5年土地利用程度持续加大,社会经济处于发展期;各时期龙门山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其中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量普遍较大;1980—2015年龙门山地区24个县/市中,受汶川大地震及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大的名山县、广元市、汉源县、荥经县、安县、什邡市、北川县7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普遍较大.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对1/10000比例尺土地利用类型更新调查的实验。论述了应用高分辨率进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基本技术流程,更新信息获取的关键技术。经精度分析说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供作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制图的基础图件。方法简便、直观动态信息强,完全能满足更新调查图件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晋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之一。本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GIS8.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叠加晋江市政区图,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结合采用1990、1995—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自生”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非农建设用地迅速扩展并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均衡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但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培育中心城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业向因区集中,提高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为该模式下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渝北区四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遥感软件,获得研究区四期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运用ARCGIS和Excel的运算功能,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关系,并探讨其用地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7年间,区内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为0. 55%,表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的土地性质产生的影响还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以1998年至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数量结构分析方法,对韩城市近十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8年,韩城市各种土地类型变化的强度依次是:交通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水域.(2)1998-2006年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6年,韩城市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程度加大,土地利用多样性减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差异加大;第二阶段2006-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3)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数量结构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释近年来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规律,而韩城市适宜的多样项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矩阵的对角化理论是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教学中,多数相关的结论比较抽象。文章从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方阵对角化的另外一种解释。该解释可和二次方程的结论进行类比,从而易于学生理解记忆,便于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区运用遥感解译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位置转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程度总体还比较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较缓慢,正处于调整期.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结合部人地矛盾尖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开封市1988年TM、2002年ETM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等为主要信息源,用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ERDAS作为遥感处理软件,分析了近15年来开封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为开封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3S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市生态环境调查中,通过3S和遥感的技术手段,将野外采集到的地块数据进行了坐标变换和匹配,并将之与历史影像数据进行了对比判别,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遥感监测.最后,提出了一套通用的城市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西安市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动态的监测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预处理,并采用GIS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设计了监测数据库,在西安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管理以及控制地面沉降、合理利用和调控地下水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绵阳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利用现状二级类型为评价单元,采用加权平均指数和法开展绵阳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宜农类、宜林类、宜牧类、多宜类、不宜类五个适宜类及不同的适宜等,其目的是为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与遥感及对地观测技术、数字地球及地球系统科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关系密切。其研究目标是探索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内容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土地可持续管理模式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等。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从而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与RS的皖江城市带LUCC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陆地植被碳循环的重要因子之一.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遥感和气象等数据,并采用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植被枯损模型估算了皖江城市带植被的固碳密度,分析了2001-2010年皖江城市带LUCC所引起的植被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使得植被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减少了3.55×105t.具体表现在:林地碳储量增加了1.42×105t,耕地碳储量减少了4.87×105t,草地碳储量减少了104t.皖江城市带各种植被类型中,有林地的固碳潜力最大,为437 g/m2;其次是耕地,为326 g/m2;草地最小,为218 g/m2.LUCC导致的耕地和草地减少,是皖江城市带植被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2000-2011年安徽省17个地市(包括原巢湖市)土地利用效率,按其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将这些城市分为高度有效型、中度有效型、较为有效型和低度有效型四种类型.依据耦合度理论,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发展经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