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公务员,在中国一直是为人所羡慕、崇尚的职业。铁饭碗背后,是人们对社会地位、收入、安全感的渴求。1993年中国出台《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国考,1994年名4400人、招录462人,到2014年报名152万、计划招录近2万人,短短20年,职位招考规模增长了近50倍,报名人数增长则超过300倍,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报考热潮。2014年国考,平均每个岗位有77人竞争。其中,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岗位竞争比达7192:1。从最初的很多人不相信"通过考试就能当干部",到今天的"考公务员只是与考研、出国等并列的选项之一";从首届只有29个部门招录,到今天的全国公务员"凡进必考";从"成为国家干部的自豪"到户口、福利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成了中国的一大热点,被称之为"国考"。一个普通的政府公务员职位几千人疯似的去抢去争。在每年100多万的公务员考试大军中,抱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莘莘学子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人都是"南柯一梦",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3.
21个服务者     
邹辉 《中国新闻周刊》2004,(41):i021-i022
“观念是一种化。北部新区的建设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是一种化的建设。”北部新区官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采访时认为,北部新区不能仅仅生产GDP,更能建设现代化、现代理念,在这里现代化、现代理念又能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即人人谈论的舆论监督吗?我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空前复杂的社会转型,事实上,已经不能用西方现有理论和习惯思维来看待中国媒体的功能,不能用"控制——自由"的模式来解释中国媒体与国家的关系。虽然目前还不可能出现西方那种基本上不受官方支配的  相似文献   

5.
访俄期间,李克强在会见俄罗斯当选总统、总理普京时表示——中国有句话,叫言必信,行必果。我相信中俄合作不仅是务实合作,还包括人文的交流,信心的交流。李克强在《俄罗斯报》撰文谈中俄关系——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说过,"无比亲密的友谊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中俄关系历经考验、历久弥坚,两国人民的友好一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6.
画中有话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是执政党,拥有超过8000万党员。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因此不能说中国是共产党国家,就像不能说英国是保守党国家一样。"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接受BBC专访时说。  相似文献   

7.
来扬 《青年记者》2012,(3):18-19
在某种程度上,"宋江明"这个名字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不少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录却遭遇不公的考生会把自己称为"翻版宋江明",也有考生称自己"比宋江明还要冤"——这让笔者想起了2010年5月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上的"罗彩霞上大学遭冒名顶替"系列报道.报道刊发后,中国青年报接到了不少反映自己也曾遭遇冒名顶替的读者来电、来信——"罗彩霞"成了"高考冒名顶替事件"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卢粉艳 《兰台世界》2012,(16):22-23
邓小平曾经在南巡讲话中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也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  相似文献   

9.
声音     
《出版广角》2012,(3):94
仿佛独自站在海滩上,周围的潮水都已退去,回望既往的种种艰辛和努力,一切都已归零,自己必须面对又一个新的开始。——龚曙光谈获"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时表示。电子书的缺点之一在于它没有相应的二手书市场。与纸质书不同,你不能将阅读过的电子书再次销售,你甚至不能将它放在你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需要自觉的时代——思想的自觉,行为的自觉,情感的自觉,生命的自觉。在历史的长河中,自觉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渡达自由王国之舟,是文明薪火相传和世界繁荣进步根脉之基,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自觉"理应成为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这本小书即将合卷之际,我想得最多也想得最久就是这样两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然而也是深邃得不能再深邃、富庶得不能再富庶的字——自觉。  相似文献   

11.
刘欢 《大观周刊》2012,(41):122-122
养老制度向来是中国人最脆弱也最敏感的神经之一。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了《现行社保制度的“劫贫济富”效果》一文(下称“FT文”),文章称,“社保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改善人们——尤其是那些穷人的境况,但当这个政策推行之后,它却似乎起到了‘劫贫济富’的作用,让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公务员凭什么不交养老保险,却能领取高额养老保险?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是在“劫贫济富”吗?后一代的养老保险还有保证吗?  相似文献   

12.
徐丹丹 《新闻传播》2012,(4):143+145
要将真实的中国呈现世界,负面新闻题材就不能成为报道的雷区。对外宣传媒体应该第一时间报道负面新闻题材,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本文以"粮食安全"问题为切入点,以中国日报和USAToday对同一"负面新闻题材"——粮食安全进行文本分析,为我国外宣媒体报道负面新闻题材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一个新鲜的词汇——"电视节目模式"随着一些热播节目开始走进大众视野。模式是人们应对不断重复的问题提出的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但可重复、可遵循、可复制、成体系,还不能完整地概括电视节目模式的特点,一个称得上标准的电视节目模式还必须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交易。如果一个节目造出来,从不准备拿出来交易,即便是登峰造极,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节目的样板或标杆,如果不能沉淀出一整套规范,特别是这一套规范不能够在另外一个时空并由另外的制作团队与播出主体进行复制和检  相似文献   

14.
话语     
《青年记者》2008,(9):4
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而我们大多数省市的GDP增速都在13%到17%,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21%,这样盲目地追求GDP,是要出大问题的。10年之内中国不能根本解决环保问题,那情况就难以收拾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中国人均2000多美元的时候,环境严峻期可能会提前来到。 ——中国土壤地理学家、科学院院士赵其国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13,(9):6
文学评论家关海山在《山西日报》撰文:书的分类很多,但是在人们的内心里,总是直截了当地把书分为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什么是有用之书呢?比如,各类学生教材、教辅,考职称、考公务员的参考书等,可以让读者从思维意识到行为准则立竿见影地发生变化,这些书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反之,像历史类的、哲学类的、文学类的书,既不能让人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又不能让人们以此来挣钱得利,就属于"无用"  相似文献   

16.
吴纯钢 《今传媒》2011,(10):72-74
当今世界,国家间利益通过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并伴随西方强权价值观的传播不断从一种动态平衡到另一种动态平衡。中国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新闻传媒也在不断扩展舆论传播功能、形成牢固之势。然而,在对外传播中,中国特定的新闻管理方式正遭遇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两种价值观博弈所带来的挑战——表现为"媒体话语权"的掌控力与主动性。基于解构分析并将业界现状作为起点,通过从"内部垂直管理"到"外部相机管理"的机制环境转变、从政治范畴把关把度到经济范畴专业管理的观念模式转变、从"意识形态"壁垒到知识真理传播的认知逻辑转变等一整套结构性的新闻理念转型,必定能够摆脱"西强我弱"舆论格局困境,走上科学传播、传媒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4,(14):10-10
“现在中国不是缺少科研经费,而是经费没有真正用在科研上——真正用于科研的经费比例不会大于30%.其它则是用于差旅、会议、主管部门提成和公关,再就是进入主持人的口袋。因此,目前中国更需要的是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正01"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相似文献   

19.
麦克卢汉"传媒即讯息"的论断,以独特的方式提醒人们,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略。作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体——微博,更以其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技术特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交往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当前正处于"危机凸显"与"战略发展"并存的关键时期,各阶层利益分化,博弈加剧,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微博工具所引发的网络政治效应,认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务员考试日渐升温,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多,该考试逐渐演变成比高考更难录取的"独木桥"。报考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历史性地达到146万。而这个数字在2009年(指审查合格,下同)为105万,2008年为80万,2007年为60万,而在2004年,仅为12万。也就是说,到2010年,报考人数已经变成2004年的12倍多。因为"国"字头的职位和职位上的高"含金量"以及"公权力"等光环,国家公务员考试通常又被称为"国考"。尽管公务员招录职位逐年陆续增加,2010年比2009年增加招考职位1000多个,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样逐年增加,今年的招录比例甚至高达93:1。国考竞争日趋激烈。从表面上看,工作体面、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似乎是吸引人们希望混迹官场的主要原因。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还包含着官本位的思想和公权力的日益扩大,以及社会分配体系的日趋不公平等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