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王锴  沈兰 《教师》2023,(26):18-2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作者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从实际出发,探索出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以甘肃红色文化为例,在理论研究上拓展创新、在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在实践活动上结合地方特色开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更重要的育人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对于大学生行为养成来说,红色文化就是思想指南,就是精神滋养,就是价值追求。高校须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完善融入机制、创新融入形式、强化队伍建设着手,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成为行动自觉,实现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摇篮,应积极地将红色文化引进思政教育,让红色文化助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但在推进过程中依旧存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不足、融入效果不佳等问题,高校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策略,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与红色文化结合,创新发展融入路径,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别山地区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然后提出了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策略,包括把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大学生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基地、把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灵魂,是我国革命先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将它传承好和发扬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高校图书馆是收藏红色文化资源的阵地之一,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中,是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通过网络信息调查国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梳理,进一步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优势,从而提出一些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一体化是教学目标、内容以及体系等多方面的一体化,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党在改革发展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政课始终,有很强的育人作用。为此,在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高校需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合理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推动建设进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源泉。桂林市作为党的重要革命阵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桂林市各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力度还有待提升,将其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也有待拓展。通过深挖桂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结合本地红色文化特色和课程思政现状,构建科学有效的红色文化教学体系和保障机制,才能切实提高高校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为大学生思政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因为高校在融合方式、师生认知、网站建设以及教育体系构建上仍存在诸多不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仍需优化,所以,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师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优化思政教育体系以及红色文化融入方式,促使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龙江红色文化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黑龙江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带领下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龙江特色和时代价值,为“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黑龙江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文章在阐释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时代意义和融入原则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4个方面探索龙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提出高校利用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然后分析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