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颐  单鹏 《东南传播》2021,(10):73-75
景观建筑学以趋利避害、追求美好生活为目的,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美感.《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通过对景观建筑学元素的运用推动电影情节发展,丰富了画面.同时,在运用景观建筑学元素方面也有值得推敲之处.系列电影没有充分表现出景观建筑学蕴含的美学思想,对景观建筑学的理解不够准确.电影运用景观建筑学元素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肃对待出现在影片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出"壮丽景观",数字时代的电影文本、表现形态的种种变化呈现出电影创作倾向的转变,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各种虚拟时空与奇观化的影像建构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但同时,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审视,过分注重魅惑的奇观化影像既忽略了电影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表演生态体系,削...  相似文献   

3.
徐倩雯 《视听》2023,(10):22-25
江南电影将独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江南影像空间与江南文人电影叙事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学。江南电影在电影空间叙事策略上继承了早期江南电影横向运动长镜头的段落处理方式;从传统诗学中汲取了叙事技巧,对赋比兴手法进行影像空间化的转换表达,擅长将江南地域符号物象升华为意象,完成更深层次的隐喻叙事;格外注重声音景观的营造,运用江南地缘符码的声音元素和虚实结合的声画结合方式,拓展电影空间的叙事效果。江南电影由此逐步在中国地域电影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皓 《东南传播》2022,(1):41-43
电影《双子杀手》以数字影像为表现载体,以景观化的塑造策略建构了影片的叙事功能.笔者将以"数字电影"作为理论指导,以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方法论分析依据,通过对身体景观、技术景观、意义景观的数字影像下的三重景观解构,进一步阐述在电影中如何利用技术与观念的双重突破,建立了科幻与现实共存的影像空间.深入探索科幻与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区域电影研究得以展开,这使得中国电影的研究从以往注重时间与代际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空间区域划分的逻辑之下关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缘空间与电影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区域电影”维度对我国福建电影进行历史溯源,以及对其地域景观、文化肌理展开梳理,探索福建电影所焕发出的具有鲜明区域色彩的美学风格,不仅可以给予闽产小众的福建电影得以正名的机会,挖掘福建电影中深厚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同时这也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参照的理论工具和有效途径,在“区域”维度拓展中国电影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秦洪伟 《传媒》2016,(20):76-78
本文在阐述景观艺术、电影艺术与意象经济媒介背景与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电影中的地域化景观艺术创意对电影艺术产业的推动作用.提出以具有传媒属性的地域景观规划设计为载体,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进一步适应和促进我国艺术媒介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地缘学派为研究当下我国区域电影提供了可行路径,东北电影凭借地区气候环境与后工业景观为中国区域电影增添亮色。新时代东北题材的影视创作利用该地区独特的工业景观,通过不同的景观符号建构了新世纪东北工业由盛转衰、工人身份的遗失的记忆之场。近年兴起的“东北文艺复兴”风潮中,来自相同地域、相近时代的导演们通过作品中个体记忆的叙事化表达,实现了对过往的真实事件进行拼图式还原,激活一代产业工人工业生产的集体记忆以及工人身份的再认同感,为东北工业电影提供新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电影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它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今很明显的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电影的景观化趋势同时愈演愈烈,曾经大制作的"奇观电影"还可以带来高关注高票房,但是随着烂片横行,对电影景观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叹息这是进入了一个"过度迷恋技术"的幼稚时期,有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阶段.本文则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道"论述题".  相似文献   

9.
重新认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和新的电影观的确立绝非没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电影正通过高科技大踏步走向"景观化"、而中国电影由于忽视了视昕语言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电影潮流的时候,这种对电影本性的寻求和回归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0.
电影地理学是在媒介地理学的基础上细化讨论人、电影与地理的关系,从电影中提供的世界景观认识国家、民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地理环境对电影的制作、内容、发行、观众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电影地理学的角度,以电影《无间道》为例,就地理环境对中国电影传播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陈泓宇 《视听》2021,(1):81-82
自20世纪60年代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一词后,景观就被学者认为是凸显视觉文化的产物,并用以形容好莱坞的技术主义电影.近年来,好莱坞新锐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了多部既凸显视觉奇观又具有叙事深度的"大片".叙事的成功突围指导着景观电影的变动,未来打动观众的不再是单纯的"景观"呈现,更需要叙事的完备.  相似文献   

12.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13.
信息社会中的网络、电视、电影和出版业等大众媒介在当今世界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论,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直接存在的一切都是表象。大众媒介承担大众媒介展现的工具,在一个景观的构建世界中,大众媒体的发展变化对的社会景观的塑造有何意义,本身如何与他物共存于景观之中是笔者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转型前的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大都渴望超越"景观化"而又深陷于与这种"景观化"互文的"后现代"中性化模式中,既疏离了国内普通的观众,又游离于中国的电影体制之外,集体陷入了时代的困境。在新世纪,第六代导演集体走向创作转型,力图与国内广大受众的品味和市场的需要相适应,个人化叙事与主流价值取向相协调,特别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中"人情"要素的显现,引领一种对"情"的体验、思考和对历史缅怀的中国人寻根之旅。由此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长期的文化甄别与选择,其对社会人生关注的视角已从西化的旨趣中转移,并聚焦在中国人心理深层中的"情感"基因上,这明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弘扬。"人到中年"的第六代导演,其文化心态已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陈可馨 《东南传播》2021,(12):59-62
解码景观是接近区域电影的一条常规路径,在通过符号、图景、文化、历史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后,影响区域电影确立身份标签的因子仍旧需要挖掘.区域电影不只存在一个"他乡",贵州区域电影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游走于"超俗"与"世俗"之间,在银幕中构建了一个静谧的"他乡",这一意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贵州区域电影得以跃出区域电影的序列,展现了其独有的在地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袁钺 《声屏世界》2022,(1):46-50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与电影作品中的视觉代码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电影《归来》的音乐创作者与导演格外注重影片的精神特质与人文情怀,体现出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在这种克制、隐忍的叙事风格中,电影音乐对渲染时代环境、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营造影像意蕴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9.
虞吉 《现代传播》2007,(6):56-58
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惯常的描述是注重艺术电影运动的一维,将其称之为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然而, 重新打量好莱坞这段长达30余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在新好莱坞的发展轨迹中赫然叠映着数字好莱坞的完整界面和全新的电影美学事实.  相似文献   

20.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