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2.
从生命视野看,学校精神文化围绕人性,以和谐的形式指引着人的自由。校园人的主体自由,集中为"真";校园人的社会自由,真正的"善";校园人的个性自由,核心在于"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突破传统框架,从新的视角探究新的建设路径——加强文化陶冶,丰富生命体验,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小说中广泛运用了众多的色彩语码,其中“红”所占比例为17.34%,仅次于“白”和“黑”,是鲁迅十分重视的色彩语码之一。鲁迅对“红”这~色彩语码的隐喻认知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极具个性的精神观念。“红”经由鲁迅的隐喻化认知,其主要隐喻内涵为:中国国民的精神病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原始生命。但是,鲁迅对小说中“红”所隐喻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却并不认同。从整体来看,鲁迅对“红”的隐喻认知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更为契合,体现了鲁迅独特的隐喻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作为全套丛书的核心和灵魂,是在中西古今的宏大视野中,从中西比较的视角来探讨中国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浸润滋养,考察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西文化及其教育的普适性、共性与特殊性和个性,最终在融通创造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基因,长成自己的大树,从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全套丛书的核心所在。此外,中国的发展应该正处于一个从历时为主走向历时、共时并存转换的一个重要拐点上,正是在这个拐点上,叶澜老师及其团队在教育领域担当责任,研究中国问题,提炼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传播中国话语,为此做出努力、付出辛勤,是建功立业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语言显现出鲜明的“古今杂揉”的语言特色:一方面文言引入白话文本,形成文言白话对照的局面,语言成为鲁迅文化批判的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现代语汇大量进入历史语境,使得语境模糊而生成新的审美方式和情感体验,同时为鲁迅文化批判获得了广阔空间。这种语言植根于鲁迅深层内心体验,是鲁迅精神困顿的外化与表征。  相似文献   

7.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小说体现了文学本源的复归和清醒的市场意识,实现了古今、中外、雅俗文化的相融相通,客观上具有文化批判的价值和意义。上述多重文化意义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西方文化的影响、孤岛殖民文化的浸染、独特的生命体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数量有所减少,选编作品具有了新的特点,这些变化反映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鲁迅作品教学应该予以相应的变化:教学目标与重点应该重视"问题意识"、"生命关怀"、"情感体验",追求鲁迅作品文化价值意义;教学范式应克服传统的政治公式化教学,要重视体验与感悟;学习评价应层次化、意义化。新课程背景下"活化""人化"鲁迅作品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人格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 ,研究方法具有乾嘉学派的朴学考据特征 ,这是由中国传统学术、时代思潮和个性精神追求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闻一多承继朴学传统的同时 ,自觉接受新学术、新思潮 ,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构架起以朴学为基础、传统与现代交融、微观与宏观结合、中西汇通、多元化的方法论结构 ,形成朴学精神、现代思维、诗人激情、史家视野、文化意识的学术个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原罪心理及其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罪意识是鲁迅个性心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鲁迅生命意识的有机构成,也是他独特的人格和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小说体现了文学本源的复归和清醒的市场意识,实现了古今、中外、雅俗文化的相融相通,客观上具有文化批判的价值和意义.上述多重文化意义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西方文化的影响、孤岛殖民文化的浸染、独特的生命体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黑色家族"成员系指鲁迅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散见于鲁迅作品中,这些"黑色家族"成员身上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地反传统,进行革命的复仇的精神,为国民打造了一个彻底反封建、反传统的全新的精神世界.在表现鲁迅主体精神的同时,还对各类反叛者及英雄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注入了鲁迅的生命体验,表现了鲁迅深沉的精神内涵.本文试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主体精神和内涵的开掘三个方面探讨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一味地鼓励学生去“参与”、去“探究”,去发表“独特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实质上只营造了外表的虚美,而抛弃了语文的本真。教师应当超越传统教学视野,脱离模式和理念的束缚,以平实的眼光审视语文课堂,从生命的视角解读语文课堂,让教学直指生命的潜能唤醒,漫渍文化的精神创生,为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确立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鲁迅于黑暗年代的彷徨时期创造的文学产物,标志着鲁迅诗化生命哲学的成熟和文学现代性的初步探索。《这样的战士》展示了一个面对无物之阵永不妥协的战士形象,他用前行的步伐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孤独战士的超人意志、无物之阵中的悲观心态、历史中间物的绝望反抗,既是鲁迅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是其一生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战士是鲁迅的自我画像,他高举投枪刺向无物之物的姿态,正是鲁迅这位孤独者悲情韧战精神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7.
倮伍拉且是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中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大凉山风土人情深刻的认识与爱恋;利用独特的诗歌语言意象,融入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传达着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中架起了一座诗意的美学桥梁。倮伍拉且由表层的风俗人情的展示向着终极追问进发,试图构建一种现代诗意哲学。  相似文献   

18.
胡风文艺思想渊源于"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和"国际革命文艺传统”.胡风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理解与继承是从深刻认识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开始的;影响胡风的"国际革命文艺传统”,则是指从世界级现实主义大师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哲学文化基础,蕴含极为丰富,除马克思主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五四”启蒙学说中的生命哲学和个性主义.这使他的文艺思想与世界哲学文化思潮相打通而获得了一定的世界意义,并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流派在东方的一个重要分支.胡风文艺思想的突出特点是艺术属性本位论和毫不妥协的审美立场;坚定的主体性观念及对于人性的辩证理解;对创作过程的独特理解与强烈的生命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鲁迅建构个性文化启蒙大厦时具有复杂的传统文化意识。一方面,鲁迅坚守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儒、道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进行了激烈批评;另一方面,鲁迅从建构个性文化这一崭新的文化类型出发,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批评性审视中,又自然含有一种创造性的借鉴与保留。并且指出,在儒、道、释这三大传统主流文化中,鲁迅对于佛教情有独钟,主要是受到近代佛学复兴思潮的影响所致,与他早期思想中的个性主义、精神至上观念也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诗学智慧建构了诗学境界论,又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则,调动了积淀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并熔铸自己对人生痛苦的体验和对文化命运的悲情,建构了“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之境界”.而王氏的这个“三境界”之所以冠绝古今,是因为在它的建构中除了契合典型的中国式诗学智慧之外,还饱含着厚重的忧患意识,并已成为后嗣学人踽踽前行的生命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