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兴起,动机理论有了新发展,形成了动机的认知理论。其中自我效能论是动机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行为是受到结果因素影响.同时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在于期待之中(即期待强化)。班杜托将期待分成了两类:一是结果期待.指人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二是效能期待.指人对自己是否宥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所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依据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探析其在教育领域中对大学生发展的行为导向、动机激励、情绪调节方面的作用发挥,结合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性表现,探究了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能够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自我效能是个体作用的中介机制,它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刘洋 《文教资料》2006,(19):124-125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动机理论的一种,是由班都拉最早提出来的,他提出学习者对学习除了结果期待以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即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只有当学习者对某一活动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时,才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本文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并结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优势,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炤 《教学与管理》2005,(12):67-68
一、引言 Bandura(1986)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造了社会学习理论,同时也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关于个人能力的判断,确切地说是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写作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具体任务上规划和实施获得预期作文质量的必要行为的能力知觉。当写作者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写作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全力以赴地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6.
李玉洁 《考试周刊》2010,(40):128-129
自我调控学习(SRL)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理论研究从动机、自我效能感和目标设定等多方面对学习者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了将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纳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利用自我调控学习理论,指导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而归因是人们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是个体行为动机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对近十年来18篇有关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相关性的文章进行归类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领域在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指出该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类行为的控制因素分为决定行为的先行条件和结果条件,作为行为的先行条件,“期待”这种因素引起了人们大量的研究期待的一种,自我效能期待在预测和改善人类行为方面受研究的广泛重视,在影响成人学习的诸多因素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动机是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教育活动申通常都采用有形诱因或外部强化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德西明确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为外部强化是通过“自我决定感”为中介影响人的内在动机的,外部强化特别是物质奖励会对内在动机产生消极影响。班杜拉不否认强化的作用,他提出,强化有三种: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所有这三种强化须以“自我成效感”为中介影响人的动机和行为。他们两者研究角度不同、观点各异,却都强调了自我认知内驱力的作用,揭示出外部强化的消极影响,他们的理论对教育实际一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孙丽媛 《考试周刊》2010,(6):201-201
1977年Bandura首次提出自我效能理论(Serf—efficacy Theory),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好地解释了人类认知和行为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称之为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的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本文就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他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所谓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良好的结果会使行为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教师的教学效能感(thesenseoftea…  相似文献   

1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摈弃了传统行为主义对环境的依赖,强调人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主体(人)、行为及环境三之间构成动态的交叉互动关系,重视人的自我系统和自我效能感,指出人的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  相似文献   

13.
1、教学效能感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效能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努力去实施这一活动。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行为模型探究自我效能感与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非适应性认知问卷、认知灵活性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521名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自我效能感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与非适应性认知显著负相关,非适应性认知与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同时也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高中生网络成瘾(;3)认知灵活性在非适应性认知影响网络成瘾中具有调节作用。相对于认知灵活的高中生,认知不灵活的高中生非适应性认知对网络成瘾的正向预测作用更显著。揭示了非适应性认知在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认知灵活性在其中发挥保护作用,这对改善高中生网络成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效能理论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巨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并建立相应的理论。1986年他在《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这部巨作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再次完善了这一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影响,但不论何种强化都是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来影响行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因此,对学习而言,当人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并有了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的决定因素。目前国内介绍自我效能的文章较少,而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的文章则更少。因此,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之进行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6.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及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概述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并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它既是一种认知因素,又带有动机性质,同时也是一种主体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生涯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有关生涯能力的认知判断,具有动机性作用,对个体一系列的生涯活动发挥着强有力的影响。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有关研究揭示了影响生涯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的有关因素。据此可以对个体的生涯自我效能进行干预,帮助个体改善其效能感。  相似文献   

18.
自我效能感与后进生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振京 《天津教育》2001,(12):21-22
人们习惯上把后进生理解为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本文中后进生指的主要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显著低劣的学生。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改善和提高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不应忽视的一方面。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的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班杜拉是最早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双重制约,它们的作用原理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效能期待与结果期待的主要区别在于,效能期待不是针对将导致的直接结果的期待,而是针对特定行为能否…  相似文献   

19.
金霞 《教书育人》2009,(10):98-99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不仅仅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而且是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在人的各种自我反思中,人们对关于他们自己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在对影响自己的生活事件进行控制中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探索多样性经历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验证认知灵活性与创新自我效能感在该作用过程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经历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认知灵活性与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多样性经历与创新行为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为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创新行为,高校要促进大学生参与多样化学习和社交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多样性经历;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