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檗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丈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丈学、丈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丈、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丈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9,(1):12-28
宋元之际,伴随着佛教在回鹘民众中不断洪传与兴盛,回鹘佛教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鹘佛教文学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早期文学作品基本上为译经文学作品,由梵文、吐火罗文、汉文等文本翻译而来的,包括原始剧本、佛传故事、本生故事、譬喻故事,等等;至中后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译作品或原创作品,一些汉文、梵文佛典被改编成韵文体佛典,还涌现出回鹘文原创作品,包括哲学原著、诗歌、碑文、题跋,等等。回鹘人在翻译汉文佛教文学作品时,倾向于借鉴并综合多种汉文版本,还善于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将散文体编译成优美的韵文体作品。回鹘文诗歌有着独特的押韵方式与韵律节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首韵法。回鹘文佛教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学以及西域佛教文学的宝库,并对河西地区的蒙古族以及后来的裕固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时序>是一篇专门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演变关系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政治教化与时代风气、学术风气、统治者的态度都可以对文学发展的方向、内容、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刘勰生活在南朝宋、齐、梁时期,其时代风气、统治者对文学的态度都恰好印证了他的观点.当时的文坛追求新奇、绮丽浮夸的风气盛行,虽然刘勰对这种文风极为不满,并力图创作<文心雕龙>来矫正这一流弊,但从作者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却难以摆脱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朝帝王大都爱好、提倡文学,招揽文士,自身勘于创作,成果颇丰,并且积极倡导文学活动,为文士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他们对文学的重视,既是魏晋文学风尚与江南文化氛围影响的结果,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但他们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政策,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在他们创作倾向引导下,南朝文学普遍地追求形式的精致与华美,这种对文学形式的研究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为后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是南朝文学的鲜明特征,也是它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北朝前期文学追求文学自我意识的确立以及对南朝文学敌意的抗拒,然而作为一种初学文其文学活动还是接受了南朝文学潜在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是在文学传统的断裂中创造了别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由南入北士人的增多,以及北朝统治者在文化策略上的选择,使得北朝后期的文学经历了对南朝文学短暂的逆动之后,走上了吸取和借鉴南朝文学的道路,并为隋唐文学的南北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有着崇佛的门风,这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谢氏子弟的文学作品,与佛教注重静观山水密切相关。佛教还影响到了谢氏文学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在作品中直接引用佛教用语。谢氏子弟文风之“清”的形成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万毅 《家教指南》2007,(4):104-109
本文对敦煌本道教<升玄内教经>与隋代道教类书<玄门大论>中关于"三一"观念的新说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道教"三一"神观论的提出受到南朝玄学风尚的影响,特别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与中观理论的激发,它在隋代的流行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南朝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佛典翻译文学和民间文学都具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佛典翻译文学虽然不能全部作为民间文学看待,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借用民间文学材料附会加工而成的,如“佛传”、“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中的许多作品,可看作柒上宗教色彩的民间文学。佛典翻译文学与民间文学互相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10.
北宋熙丰之际,宋人依据道学标准对<文选>的文学标准提出了否定,此后<文选>的流行曾长期处于低靡状态.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以鲜明的非载道指向重新确立了<文选>的样板地位,从而在道学语境笼罩下为<文选>的流行开辟了文学语境的有限空间.<文选>的盛行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相始终.明末清初,<文选>赖以流行的文学语境急剧收缩,<文选>在文学教育中的样板地位最终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及其衍生本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南朝皇室与土族社会生活互动关系体现在士族自身素质下降与皇室相对上升等多个方面.这种互动无疑对南朝文学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朝是文学自觉的成熟期和高潮期,历代帝王对文学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中。帝王对文学的爱好促进了南朝文学的繁荣,其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对诗歌创作具有显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朝文化、文学观与散文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既相争斗又相融合,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它所推重的文学现实性与重性情,尚变化的文学追求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南朝散文的多重风格,并导致文风在“性情”贯穿中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5.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词语注释有数例不妥,或当注未注.今为补正.  相似文献   

16.
彭城刘氏家族指主要活动于南朝齐梁之际的刘绘、刘孝绰父子及其家族成员共七十人的庞大文学群体, 这一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成就, 在南朝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文学家族相比, 在这个家族的文学活动中, 出现了南朝最长的诗歌, 有别具风采的女性作家作品等。他们不但是文学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而且, 作为家族群体, 他们具有与南朝世风相谐的家族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江淹与佛教     
南朝时期 ,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 ,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 ,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 :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 ,丰富其作品的内容 ;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重点探析谢灵运与佛教徒之间的交游及其文学的关系。谢灵运与僧徒独特的交往方式,促进了佛教在南朝的发展:受佛教的影响,谢灵运在对实体自然的刻画中蕴造出理想状态的自然,其本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得益于佛学理论“顿悟说”.谢灵运创作了一批以“清”为尚的山水诗,从实践和理论上为“神韵诗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南朝四史<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的记载和评述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一种奢侈与靡丽之风的发生与兴盛.自刘宋大明、泰始年间起,一种浓郁的奢侈、靡丽、享受、娱乐之风逐渐弥漫于上层社会,并成为南朝突出而持久的社会特征.四史史臣采取帝王诏令、官吏奏疏、史臣描写以及史臣评述等方式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内容.南朝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审美倾向方面受之影响颇深,从而促进了文学娱乐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佛教初传、筚路蓝缕,历经汉魏六朝,立足华土,于盛唐之际烜赫一时。在与中国传统化的撞击和融会中,不断丰富着中华化。唐代学是中国古化中的一朵奇葩,因而,佛教对于唐代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浅而论之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佛典学形成、唐诗禅化和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