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以QQ群、SNS网站和微博客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对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为例,学生工作干部应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网络活动中,关注其微观领域的网络行为,并在学生网络空间中建立权威的信息平台,做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对称,以实现对高校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技术的活动即为网络教学。在物理课程上应用该模式可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使物理学中抽象问题具体化、微观过程宏观化,实现教与学过程的重现。然而,在物理学科上还应倡导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政策和技术扶持对该模式的推广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配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应用,使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与传递方式增加,内容拓展,数量增大,分布分散且不均衡。作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配置应树立需求导向观、协调共享观、虚实结合观和动态发展观,应将信息资源的宏观配置与微观配置有机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优化信息资源微观配置结构和宏观配置模式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空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时空"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范畴.而分化是整合的前提,因此,本文在课程与信息技术体系时空分化的维度上,探讨二者在整合目标和价值引领下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时空整合:微观上,在"信息"的基础上,在信息方法的指导下,围绕整合目标,把具体的信息技术时空"功能链"与课程时空变量互动融合;宏观上,围绕整合价值,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文化性和开放性等贯通课程空间层次上的"知识观"、时间层次上的"活动观"以及主体层次上的"经验观"三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从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课程.  相似文献   

5.
以"溶解现象"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教材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和"精雕教学细节"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史诗微积分包含着微分和积分两个概念,从微观上说,微分就是"无限细分",从宏观上说,积分就是"无限求和";而从纵向坐标来说,微分包含速度、加速度和曲线,从横向坐标看积分指的是面积、体积。托尔斯泰小说在宏观与微观的张弛,横向与纵向交织的网络上展示出广大无比、巨细无遗丰富的分点,众多微分都以自身的方向、力度融汇在整个历史中,展示它们全体的合力,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历史积分。文章将从宏观与微观及横向与纵向两个板块,深入探讨托尔斯泰史诗微积分创作手法统摄小说各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多维视野下国际网络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高等教育的出现,产生了教育模式、体系及制度等方面的突破。从多维度分析来看,网络高等教育存在多元模式。在宏观维度上,国际网络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传统校园补充模式及完全网络大学模式;在微观维度上,国际网络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有网络教学模式、网络学习模式和网络课程模式。正是这种宏观模式与微观模式的交互,勾画出了国际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斑斓景观。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在给人们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本文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总体梳理,在明确网络舆论暴力定义的基础上,对网络舆论暴力的表现形式、社会效应、发展趋向及深层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建构了我国网络舆论暴力的宏观成因模型,以期对网络舆论暴力治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网络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渠道越来越多,使得高校网络舆论越发繁荣,但同时也因为载体太多,舆论制造点很分散,使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越来越大。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应建立舆论信息监管协调机制,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建立舆论危机事件决策机制,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建立舆论有序表达保障机制,实现信息合理表达;加强网络舆论主体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0.
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的解说,宏观上可称为"教育体系质量",微观上讲的是"培养对象质量"。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认知除了要有宏观上的抽象外,更重要的还得落实到微观层面。所以,我们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应该是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是教育质量的发展,教育质量的发展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信息网络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生成的发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各种观点交锋的主阵地。各级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时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出现一些偏差时,直接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文章从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改善政府的舆论引导方式,重拾话语主导权并增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发挥着积极影响。但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和个案化,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戒律约束,使民主意识培育缺乏持久化动力。基于审议民主视角,可从三方面着手消弭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的不利冲击。一是"弱公共领域"应鼓励慎议,构建理想公共表达空间;二是要搭建"弱公共领域"与"强公共领域"间沟通平台,注重吸纳民意;三是"强公共领域"决策要重视合法性,强调明辨。  相似文献   

13.
立足大数据的视野,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和“心理文化地图”阐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联度内涵和“减压阀”功效,对覆盖全样本相比较传统抽样的优势进行解读,重点剖析了舆情管理由监测转向预警乃至预测的核心功能,并介绍其专业化要求和集约化发展方向等。在体现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新模式的同时,为大数据时代如何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出了“相关关系”发掘、“舆情领袖”筛选、“舆情研判”步骤、“数据信息”安全、“数据服务”应用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民意的合法性是民意输出系统的合法性,是实质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的统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民意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新渠道。现代民主政治本质上是民意政治,民意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依据。网络民意要在政府政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事件的舆论传播中,传统媒体作为网络关键的信源存在。相对于网民个体性信源,传统媒体可信度稳定,能够提供事件进展的调查性信息、理性权威的评论、平衡公平的报道。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使得其比网民信源更能设置网络议程,进而引导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网络关键信源的角色来强化其对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效,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网络安全确保网络安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给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带来了革命性的改革,保护信息安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就网络产品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使广大用户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弱嵌入性”命题强调人际网络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是新经济社会学的基石,也是一般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这个命题衍生的相关理论倾向于只从人际网络的角度理解经济生活,忽视了分工本身就是网络,而且既有献对这个命题的证明是不充分的。章借用现代分工理论关于分工网络的思想对“弱嵌入性”命题作了合理的转换。初步实现了对“业余性资源”的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分工网络与人际网络相互“嵌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激荡,网络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更容易通过加速效应和放大效应与网下舆情交叉波动。为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统一思想,维护稳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网络舆情。为此,要认识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涵来作为引领的认识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网络舆情的要求是明确引领网络舆情目标;建立法律法规,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主体,构建专业工作网络;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及时有效汇集信息。  相似文献   

19.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各类社会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中,网络经常成为第一信源和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引导主流舆论方向。了解网络舆情特点,掌握网络舆情发生、演变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内容、生成路径与发布载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分析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深化高等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教育网络,完善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为基本目的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已逾4年,经过全面、科学、严谨的“中期评估“,对“试点“所取得的大量成果及尚待整改的问题获取了丰富而翔实的意见与资讯,根据教育部评估课题专家组反馈意见与分析研究,提出了持久、深入开展“试点“项目的意见与建议,并初步形成了“终结性评估“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