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尊重群众的实践和首创精神,是邓小平发展观的重要特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最高目标三个方面,阐明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其“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自发性的消除”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因此,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三年来,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研究的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二、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以人为本与牺牲奉献的关系;四、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课改教学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促进历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具有重大的意义,决不可小觑.其开发和利用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和利用历史课堂各种教学资源;二是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三是开发和利用互联网资源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思想是马克思在主义对人类命运关怀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社会发展主体意识;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价值诉求;三是人的发展是历史的过程,不能脱离特定的客观现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全面发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特征;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历史唯物观点对人做了科学的分析.本文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来解读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三个方面: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发展的力量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从而进一步论证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唯物主义"和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基础上的,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创造的统一;"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边芸 《西部素质教育》2020,(10):129-130
文章先从树立新型历史课程资源观,有效利用数字化历史课程资源;优化数字化历史课程教学资源的甄选与整合;数字化下以人为本的历史课程三方面论述了数字化历史课程资源的运用策略,然后阐述了关于数字化历史课程资源运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发展领域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马克思的实践历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实践历史观的实践视角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它的实践的社会时空结构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的发展理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想,均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由之构成对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实践历史观的解读。深入理解马克思实践历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民本理念与民本思维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它随着中国梦的提出而更彰显出其时代价值。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在人民性上与毛泽东民本思想实现了历史与理论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人民的观点,运用人民的方法,弘扬毛泽东民本思想,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已经出版的教育史著作大都没有对数理教育的历史给予与历史全貌相一致的表述,其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忽视令人震惊。产生这一问题的表面原因是:一方面从事理科教育的人不注重历史叙述;另一方面.教育史研究者大都缺乏理科知识,对理科教育的变化与进步没有感知,难以写史。更深层的原因是缺少充分的社会条件和文理兼修不为稻粱谋的学者;从学科建设方面分析,教育史学界所使用的“教育”概念是不完整不深刻的。教育史中的“教育”应该是聚焦于人的成长发展的活动,教育史也应当从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将成长发展中的人作为教育史的服务对象,把写出能反映全貌的教育史作为教育史学界努力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这需要文理组合的团队,以开放的方式整体评估各类教育史实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综合性教育史著作和教科书的篇章节构,编写出文理平衡、以人为本的完整教育史。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对西方古典史学的兴起过程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将其分为史学的酝酿、史学的萌芽、史学的产生三个阶段。从神话与史诗、散文作家的著作直至历史的真正产生,论述了古典史学产生的源流。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古典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优越的爱奥尼亚地区在古典史学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希腊哲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以及历史学产生的标志——希罗多德的《历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学史研究视野中的明清文学史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一是以区域文学发展演变为线索,以"横剖"式的解构、建构,与文学通史、断代史、文体史构成互补;二是以呈现区域"文学生态"的方式,考察文学史的特质,从而发掘文学深刻的内涵与意蕴;三是以区域作家作品、文学风气为研究对象,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以"多元"的形式弥补文学通史、断代史、文体史粗线条描述的不足.明清区域文学史研究的问题与误区主要有:缺乏创新意识,转抄旧的文学史;局限于旧的文学史观,沿袭旧的书写模式;缺乏宏观的文学史意识,描述或杂乱无章,或"失实"、"空疏";文献发掘不深,流于表面.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有关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填补一些地域文学史的空白;从大的区域到小的区域;从地域文学通史到地域断代史、文体史.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核心执政理念,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吕庙军 《邯郸师专学报》2010,(1):114-116,120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盛行蕴含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精英历史文化向大众历史文化的对接;精英史学开始走向大众,满足其心灵与精神需要,缓解了现代社会张力;这体现在史学功能的新变化上又表现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李雪洁 《教育学报》2002,(11):20-25
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紧扣课程标准精神 ,改变了传统教材“难、繁、偏、旧”的弊端 ,在体系、体例、内容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色 ,是符合时代要求 ,适应学生发展的教材。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有一种偏见,认为东方的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停滞的;他在《世纪历史的哲学》中指出:中国历史就是没有发展的历史。这是西方中心论在中国历史问题上诸多错误观点的理论根源之一。由于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隔绝的情况,搞中国史的不研究外国,搞世界史的不研究中国,长久以来,黑格尔在世界历史范畴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观点没有得到清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林志纯先生提出中西古代文明共同经历了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两阶段说;吴于廑先生提出世界史是由多而一(即从分散到一体)的过程,其中横向的联系推进了纵向的发展,纵向的发展又转而推进了横向的联系。这些观点说明中西古代历史具有共同规律,这对破除西方中心论有重要意义。不过,同中有没有异?怎样对世界史的统一性作出理论性说明?中国历史有没有变化和发展?刘家和先生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观点:比较研究不仅要察同,从异中见同,还要辨异,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是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大一"(世界史)的发展过程;中国文明具有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中国历史经历了发展和变化而表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因此而成为世界史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些观点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的挑战作出的最有理论意义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高职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和近代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来探讨我国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