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Abstract

Currently, only epidemiological injury data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 new extreme sport of aggressive inline skating, or trick skating. No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biomechanics of this sport, which involves repetitive jumping and landing from railings, ramps, and ledges, often over 1 m in height. We present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that examined the effect of skater experience and lower extremity biomechanics on energy absorption ability, and observed balance strategies used during two basic tricks. In these tricks, the skater jumps onto an elevated rail and maintains balance while standing in a single position (stall) or sliding along the rail (grind). Lower extremity joint kinematics, impact forc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movement behaviours were examined during landing and balance phases. Ten male skaters performed ten stalls and ten frontside grinds on an instrumented grind rail, capable of measuring vertical force. Vertical impact force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kater experience in stalls (r = ?0.84, P = 0.002) and grinds (r = ?0.84, P = 0.009). This might imply that less-experienced skaters are (subconsciously) more concerned about maintaining balance than refining technique to minimize impact force. Similar to drop landing experiments, peak impact forc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knee flexion during stalls (r = ?0.65, P = 0.04). During stalls, skaters demonstrated classic balance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kle, hip, or multi-joint) depending on trick length. During grinds, skater centre of mass never passed over the rail base of support, suggesting the use of momentum produced from obliquely approaching the rail.  相似文献   

2.
郭静璐  孙岩 《冰雪运动》2011,33(3):15-17
花样滑冰运动的特点决定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各项素质要全面均衡。近年来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梯队建设问题凸显,而运动选材是梯队建设的重要一环。从遗传因素、年龄、体型、基本素质、运动生理生化指标、心理特点等方面对单人花样滑冰女子运动员的选材进行探讨,提出整体稳定性、核心区稳定性、跨高稳定性、跨远稳定性、跳跃稳定性、落地稳定性、左右区发展平衡性、静力平衡性等核心区功能评价手段,旨为花样滑冰教练员提供选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为依托,以运动员最佳技术状态参加第21届冬奥会为最终研究目标,从运动员技术分析评价、运动员下肢环节肌力特点分析、冲击力实验推测3周台冲力范围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测出3周台冲击力分布范围,为女子运动员冲击3周台动作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揭示了运动员的出台技术、落地稳定性的关系,为运动员高质量地完成空中动作,同时获得稳定的、安全的落地提供了依据,为运动员冲击难度动作时能安全高质量地完成提供科技保障,为运动员在第21届冬奥会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将振动训练运用在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经过8周训练后观察训练效果,以探讨振动训练对速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改善效应。将16名吉林省速滑队女运动员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力量训练与常规训练和振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实验结果表明:8周振动频率为30Hz,振幅为2mm的振动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速滑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效果。尽管8周振动力量训练对提高速滑运动员下肢肌群的最大力量无明显优势,但能显著性提高下肢肌群爆发力与耐力水平,同时能够有效提高速滑运动员的下蹲跳成绩。  相似文献   

5.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动作结构的模式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动作结构的模式特征 ,对技术动作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方法从三维角度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弯道蹬冰技术进行研究 ,认为 :步长间滑步长度和滑步宽度的组合应遵循 3.6∶1的原则 ;蹬冰过程中人体重心的纵向位移幅度明显大于横向 ,并非传统认识中的横向移动幅度大于纵向 ;优秀速滑运动员运用Clap式冰刀时的展膝程度并非传统认识上的充分伸直 ,而与采用传统冰刀时的展膝程度相似 ;提供了用起蹬条件作为判断和评价运动员蹬冰初始条件的方法 ,并推测了下肢关节的有效蹬伸范围  相似文献   

6.
2011年亚冬会前中韩两国速度滑冰实力对比与训练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韩两国联赛参赛运动员与比赛成绩的分析,为中国速度滑冰国家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比赛安排以及研究韩国速度滑冰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两国的联赛成绩表明,女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中国优于韩国,男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韩国优于中国;韩国速度滑冰队伍建设出现新的动向,韩国更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转投到速滑比赛中。认为我国以年度训练周期指导运动员训练的模式,制约了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这类4年为一届的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提出借鉴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速度轮滑国家队整合式的训练模式,主动寻求新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创新。  相似文献   

7.
任玉梅 《冰雪运动》2011,33(3):18-20,23
花样滑冰运动的伴奏音乐是影响花样滑冰运动艺术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花样滑冰的伴奏音乐进行研究,认为:音乐可以激发花样滑冰运动员内在情感的表达,音乐可以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的导向,音乐与花样滑冰动作完美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提出:鉴赏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等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乐感的途径和手段。并总结出:形成花样滑冰音乐建设体系、依据项目特点科学选曲和把握项目规律恰当选曲等选取花样滑冰伴奏音乐的方法,为提高我国花样滑冰运动整体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女子单人滑是我国花样滑冰第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项目,但继陈露之后再没有世界级的选手产生。2011年中国经过了新老选手的交替,耿冰娃代表中国参加了2011年的世界锦标赛,获得了第18名,将耿冰娃与世界前6名运动员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存在跳跃难度与多样性不够、旋转质量低、基础滑行差等差距。提出加强体能训练,加强跳跃技术训练、注意合理技术的运用、加强旋转技术训练、注意技术细节、强化基础滑行和步法的练习、加强文化课学习和进行表演课的训练等建议,为提高我国女子单人滑成绩和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速度滑冰技术是高度协调的周期性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在滑跑过程动作高度自动化、肌肉协调放松以达到高度节能效果。因此,肌肉的协调放松能力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滑跑成绩具有重要作用。试图从肌肉放松的生理机制;运动员滑跑肌肉放松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等,运用人体科学理论及速度滑冰专项训练等理论,来探讨肌肉放松能力对提高青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成绩的影响,以期为速度滑冰青少年训练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速滑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该项目训练的指挥仪。此仪器采用无线电通讯方式,以发射不同频率的载波来区分被指挥对象,解决了在速滑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实施单独指挥的手段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参加2007年国际花样轮滑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经过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花样轮滑选手在技术和动作规范程度以及观念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视,为提高我国花样轮滑水平提供参考,为花样轮滑尽早成为奥运项目做好积极准备。  相似文献   

12.
第21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成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21届冬奥会上我国有14名速度滑冰运动员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仅收获1枚女子500m铜牌,其他参赛项目成绩平平,与上一届冬奥会相比没有取得突破,遗憾收官。综述了第21届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成绩,理性分析了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在第21届冬奥会上的表现,男、女短距离项目的得与失,女子长距离、男子速滑项目落后的局面;展望我国速度滑冰项目未来发展,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速度滑冰项目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建立速度滑冰后备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综合素质等发展思路,为谋划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备战周期的重要任务和在第22届索契冬奥会上实现速滑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速滑运动员利用非运动技术条件提高运动成绩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现代速度滑冰运动成绩的提高与现代多学科技术应用密切相关,探讨发现运动与非运动技术间的影响规律,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运动员的成绩,为教练员、运动员积极挖掘利用与创新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并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之一。运用运动成绩提高的历史观和现代科技发展观揭示冰刀结构、冰刀研磨、运动服装、检测监控、场地环境等技术特性影响运动成绩的关联因素,认为非运动技术条件的物理特性创造了运动者之间客观的物理条件不平等性,对速滑运动员群体来说,非运动技术条件的利用是“人为创造差异条件”——创造运动者之间客观物理条件的不平等,从而影响不同运动员的成绩。教练员、运动员对非运动技术条件的再挖掘、利用和创新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崔爱博  王凯  秦晓金 《冰雪运动》2007,29(2):29-31,42
以参加2003~2004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北京站)国内外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摄像的方法对其跳跃旋转动作进行技术录像解析,获得其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角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存在较大的差距,认为提高运动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男子单人滑技术评价几个主要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颖  王旋 《冰雪运动》2009,31(4):18-22
2004年以来花样滑冰国际规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对我国选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004~2008年中国杯和世界锦标赛的成绩进行分析,探讨新裁判系统对包括我国选手在内的各国选手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跳跃技术是我国选手的优势,在一套自由滑中,跳跃动作是我国选手得分的主要来源,步法和旋转的质量和难度不稳定,拉低了整套节目的技术得分,体能不足制约了我国运动员节目的整体质量。建议我国运动员采用目标训练法,以节目为中心加强运动员的体能,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艳 《冰雪运动》2012,(1):22-24,28
力量素质是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比赛中高质量的完成一套节目的保证。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在花样滑冰力量训练中应遵循科学性、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注意素质的全面发展,利用不同屈伸角度跳跃的组合练习、跳箱练习、变换方向跳障碍练习、跳绳练习、负重练习、滑行训练等方法进行力量素质的训练,双人滑选手尤其要特别注意进行托举力量及核心力量的练习。  相似文献   

18.
王鹏  侯强 《冰雪运动》2010,32(1):22-24
基础技术在速度滑冰项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少儿期技术训练是运动员学习和掌握速滑技术的最佳时期,是形成未来技术风格的关键阶段。在少儿速度滑冰教学中,必须首先让少儿掌握基础技术,对于初学者的入门教学来说,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针对性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少儿速滑初学者训练实践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和技术动作要点,进行基础技术入门教学方法的探讨,为改进少儿速度滑冰基础技术入门教学方法和提高少儿速度滑冰基础技术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短道速滑项目特有的比赛心理应激特点决定了从事该专项的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本研究对象为备战第18届冬奥会的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研究时间为18个月。研究结果表明,所实施的围绕冬奥会赛前系统训练阶段和冬奥会临赛前阶段的心理能力培养体系对增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心理稳定性的心理能力培养是合理、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The forward skating start is a fundamental skill for ice hockey players, yet extremely challenging given the low traction of the ice surface. The technique for maximum skating acceleration of the body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kinematic ice hockey skating start movement technique in relation to a skater’s skill level. A 10-camera motion capture system placed on the ice surface recorded “hybrid-V” skate start movement patterns of high and low calibre male ice hockey players (n = 7, 8, respectively). Participants’ lower body kinematics and estimated body centre of mass (CoM) movement during the first four steps were calculated. Both skate groups had similar lower body strength profiles, yet high calibre skaters achieved greater velocity; skating technique differences most likely explained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Unlike over ground sprint start technique, skating starts showed greater concurrent hip abduction, external rotation and extension, presumably for ideal blade-to-ice push-off orientation for propulsion. Initial analysis revealed similar hip, knee and ankle joint gross movement patterns across skaters, however, further scrutiny of the data revealed that high calibre skaters achieved greater vertical CoM acceleration during each step that in turn allowed greater horizontal traction, forward propulsion, lower double-support times and, accordingly, faster starts with higher stride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