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是个人生活动机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分离,其根源在于康德将脱离了情感的理性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德沃金将生活价值的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解决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将人性观作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他言下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以及道德选择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他对道德的描绘彰显了对德性的塑造和对至善的追求。但他道德哲学中所持有的理智主义与功利主义立场,使其陷入不可避免的困境。该文探讨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理想的困境,在当代世界道德哲学领域的启发影响下提出了困境解决的可能路径。该研究以现代价值为导向,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价值范式,旨在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活树立不倒的道德秩序以及为人类个体德性提供具有切实参考价值的指示。  相似文献   

4.
情的迷失是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焦点之一.由于理性的极度扩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原则即功利原则和个体原则的极端化导致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的削弱,进而使现代人陷入一系列道德哲学困境中:情欲的过度膨胀引发了生命困境;道德情感的世俗化引发了道德困境;伦理情感的退隐引发了伦理困境.因此,要超越这种困境,我们必须重新恢复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以期恢复人的情感能力,使现代人的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6.
刘峰 《天中学刊》2010,25(4):51-55
古希腊的德性传统自近代以来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试图以他的德性伦理来摆脱西方社会的道德困境。由此,他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深刻批评,提出了走出道德困境的若干可能性尝试:回归亚里士多德,用传统叙事的方式研究道德哲学,重建目的论,建构各种形式的道德共同体。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对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即把伦理学思考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何向传统学习。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尼采基本哲学思想的意义背景下,通过对《权力意志》中的一个道德哲学提纲的解读,表明尼采不仅是一位道德的破坏者,也是一位道德建设者.作为道德偶像的破坏者,尼采认为,道德是非道德性的结果,道德否定、危害生命,道德保护弱者;作为道德建设者,尼采强调,他之批判道德是为了让人真正道德地生活,这种生活是在善恶之彼岸,它以生命、强力、个人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以肉体、本能、大地为根,以悲剧和艺术为茎,以个人的超越和自由为冠的生命之树的欢歌.尼采道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揭露“生命道德化的颓废,而将“道德生命化”.  相似文献   

8.
在德育中,教育者始终都面临着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否统一的困境,即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如何沟通实然与应然?这是道德哲学难以回避的问题。和传统德育强调知当然对行当然的逻辑在先不同,王阳明的良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道德认知要真正落实于人心(良知);德育要注重主体的始终在场;行纳于知,知寓于行等,并透过"知当然—明本心的知实然(内化于人心)—行当然(良知对行的指引)—行实然"的过程,明晰了知当然和行当然之间的关系,化解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9.
在欧美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格沃斯学派的基本哲学立场与传统道德哲学思潮不同。格沃斯道德哲学的规范性既不是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善,比如幸福,也不在善的生活或者超验的自由性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我们施为能力(agency)的规范性(normativity)结构之中。他采用了辩证逻辑的方式,通过施为者内在慎思,阐明了一个内容和形式都兼具必要性的道德最高原则。一言以蔽之,格沃斯的道德哲学认同道德有唯一普遍有效最高原则,但此原则既非纯粹形式的,亦非纯粹经验的,而是兼顾两者的。该原则的实践必要性完全建立在施为主体对施为能力的前提条件以及逻辑一致性的必要认同之上。这样一来,格沃斯的道德哲学就同以超验形式主义为特征的康德哲学,以精致计算有用性为特征的功利主义,个人品格塑造为特征的德性伦理学有了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1.
由理性形而上学向实践哲学转向,是当代道德哲学进程中的突出现象。这可以从评判现代道德哲学的问题、改进传统形式逻辑、道德悖论现象研究的异军突现,以及中国伦理学样式的分化与转型等角度得到证明。当代道德哲学研究实践转向的学术立场和意义向度是应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挑战,其逻辑走向和价值目标应是构建道德哲学实践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道德哲学执念于理性主义传统,总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或原则来处理所有的道德问题。现代道德哲学的这种普遍主义的伦理思考路径被称为"理论化"。当代西方的反理论思潮则主张,伦理学应当"去理论化",采取特殊主义的形式。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建构应当对这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协调,基于伦理实践,构建具有普遍性向度且能容纳特殊主义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中,中国的社会伦理与个人的道德实践都跌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为此,人们试图借助学校道德教育寻求化解这一症结的良方。过去人们多倚重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进行道德教育研究,较少自觉地站在文化层面思考道德教育问题,未能对道德教育进行积极的文  相似文献   

14.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其历史性常常被解读为相对概念,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又具有深刻的伦理倾向性。这一矛盾带来了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是否存在的讨论。论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存在,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与传统道德哲学的关系、马克思理论中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及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哲学的关系这三重关系入手进行追问,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发生及学理存在作出考察。同时,挖掘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对社会道德规范确立的指导途径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道德哲学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具有理性与经验性并存、自觉性与习常性共在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哲学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隐蔽课程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逻辑与现实的必然。在学生看来,教师的道德哲学甚至比正式的道德课对道德问题更具解释力,因此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的道德哲学对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隐蔽课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得出这一结论的文化依据是: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8.
从微观角度看,道德原则是对"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从宏观角度看,道德原则又是对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出的规范与期望,因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有效性不仅是康德伦理学需要说明的问题,同时也与我们能否在生活世界中共享一些行动原则从而实现相互理解并尽可能地减少冲突等现实问题密切相联。面对康德意义上传统的道德原则在现代社会语境中遭遇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困境,当代建构式的康德伦理学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探索与辩护。  相似文献   

19.
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农村流动儿童的道德成长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他们的道德成长处于都市与乡村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或紧张关系之下,面临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价值冲突,有着一种别的同龄人没有的困惑、茫然和矛盾。这是这一群体特有的道德困境,但这一道德困境是社会现代性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道德境界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统的个人道德精神依托。在境界道德哲学的视野下,人的生活具有世俗性与神圣性,并且是合二为一,共存于一身的。当前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近现代知性德育的种种弊端,如人的信仰危机、精神缺失、交往异化等等,这时,倡导以朴素道德教育为基本途径的中国传统境界道德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