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假设是依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为人”,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先验的“伦理人”和“理性人”为取向的预成论人性假设容易导致片面的教育;教育“成人”,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必须从生成论人性假设出发,引导人的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促进人性的生成与丰富。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立论之基,有怎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物性逻辑来认识人及其教育世界,人等同于物件、器具。以物性代替人性,是现实教育之惑,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解放是教育所应秉承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应当如何。因此,我们应建基于人性假设,认识教育之惑,从对人的贬抑和控制中走出来,达至人性解放,实现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3.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人性做了各个层次的思考和概括,对人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以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在分析管理学中“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人”假设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复杂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现实的整体,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实践生成的。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应以人性整体生成作为自身的人性假设。教育乃成人之学,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18,(4):5-13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是特定的人性假设。各种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由于未得到严格证明,在教育学中容易陷入困境。从证成方式上,人性假设可分为极点式和线段式人性假设。二者均以静态、片面、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为取向,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使教育"成人"难以实现。从教育人学的立场出发,基于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特征,从主体、对象、目的、结果与维度等角度,尝试建立一种动态与立体的人性假设。"比较人"是一种确定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他我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并做出判断,采取某种行动的人性形象。"比较人"假设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引导人以自信,促使人走向完善,实现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存在。  相似文献   

6.
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总被引:73,自引:3,他引:70  
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然要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自觉地建构一种教育理论,它也必然要伴随着对人性作出某种探索和假设。在这里,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性所作出的实然与应然两重性的人性假设,权作一家之言,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教育政策领域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教育政策必须以人性为基础。任何时代的教育政策都建立在这一时代对人性理解的基础之上,每一个时代教育政策的特性,都取决于这个时代对人性的认识。教育政策应以“实践利益人”假设作为自己的人性基础。“实践利益人”假设的提出,将为教育政策的基本研究路向提供新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李晶  刘晖 《教育导刊》2010,(3):8-10
本文着重综合概括存在主义者们关于人及人性的论述,试着提炼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并探讨它的特征:自为性;自由性;超越性。认为"存在人"的人性假设的教育学意义是:为强调教育的对象是能动主体的存在提供人性上的依据;教育应引导人由"自在"走向"自为";教育应引导人追求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人性假设是对人性特征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认识,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性展现形式.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人性的不同展现形式。人性是一种动态生成、不断建构的完整体,即人对生活意义追寻的过程,亦即人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的过程。“幸福人”人性假设为我们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为教育教学实践找回了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人性本善的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联 《教育探索》2003,(9):30-32
任何教育在面对受教育时,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抱有某种人性假设,以何种人性假设的教育思想对待受教育,关系到受教育的个性能否健康发展。人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人性通过教育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人性本善的教育,通过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及发展人的独特性来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良华 《教育科学》2007,23(2):8-11
人性主要显示为三种本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三种"欲望".一是占有欲,一般称之为"自私",二是爱欲,一般称之为"性欲",三是探究欲,一般称之为"好奇心".符合人性的教育是尽可能维护并促进人的本能发展,非人性化的教育是破坏人的本能.  相似文献   

12.
"四色教育"通过"四色"的借喻意义,表达和反映出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为基础,通过特色鲜明、相对统一、不断生成的实践行动,实现绿色的办学目标,培育理想的教育生态。"四色教育"是具有校本特征与生长性的、具有典型小班教育特质的教育追求与教育设计,包含了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教学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它既是南京市汉口路小学小班化办学的鲜明特色,又是学校新的发展阶段的理性思考与愿景构想。  相似文献   

13.
教育依凭符号,这不仅因为教育的媒介是符号,而且因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符号;所以符号的本质决定了教育的本质,符号的观念性和解释性,决定了教育本质上是自由的、对话的和创造的;教育即人的符号化,人的思维的符号化和行为的符号化,使人成为一个头脑聪慧、举止文明、做事妥当的人.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自身--涂又光教育哲学之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性(在身心之内,由知情意构成)从智德体等方面得到发展。教育自身是教育的本体,应该定位在文化之中,促进人性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批判地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论述了其美育思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但由于其教育者和教育方式都是理想化的,而现实社会又复杂多变,人的本性难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席勒的美育思想只能是令人神往的海市蜃楼。  相似文献   

16.
阿伦特通过研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提出了理解康德“人是什么”一问的三种思路,即永久进步的人类总体,具有道德尊严的理性存在者(单数的人),以及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以相互交往为目的的人(复数的人)。这三种思路也可用于研究《康德论教育》。按照这一线索,《康德论教育》既是关于人类发展其自身的全部自然禀赋的教育设想.也通向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或自我启蒙,最后又落脚到旨在将成长着的一代培养为“自由行动者”的集体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本文试从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观出发来进一步审视教育本质认识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能否产业化,其说不一。原因是对学习和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学习,实质是学习者能动而有选择地感知、加工、转化信息,生产知识、智能、道德、品格,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开发、生产、优化、发展生产力的元生产;教育是合作性元生产;现代学校教育是系统开发、生产、优化、发展生产力的元产业。其性质为:本原性、元开发性、可持续性、人本性、公益性等。为适应知识经济、智能型生产力、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元产业亟待元产  相似文献   

19.
卢梭所理解的教育,最核心的是自然和人的天性,无论时代怎么变化,这两个是教育的根本。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人生来软弱,所以需要力量;因为人生来一无所有,所以需要帮助;因为人生来愚昧,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先天状态。所以,有三种教育,“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自然、人和事物,是三个老师。三种教育和三个老师一起,才能造就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教育如何走向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铁芳 《教育研究》2005,26(4):8-12
教育走向哲学形态,意味着教育的基本目标乃是人的完成,教育逐步把个体引向对人生周遭“最重要的事情”的关注,让个体面对世界大全,在对人生最高知识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卓越与整全。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又具有整体性,作为整体的教育,其目标就是个体人生的完成,即实现个体人生的整全,追求个体人生的最高形式的存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教育正是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的过程中走向哲学,走向教育存在本身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