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女性电影话语拥有三个主要的理论资源:新启蒙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伴随新启蒙运动而兴起的中国女性电影话语,经由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启示,确立了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立场。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转型与阶层分化,中国女性电影话语逐渐式微,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由此浮出地表,成为其恢复话语活力、重获现实批判性、开拓一个新的女性电影时空的重要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2.
李小江等著的《女性?主义》一书尽管纵横捭阖,说古论今,诸多女性具体而微的生活体验与有关历史、人性及男女关系的抽象论述交织得有时令人眼花缭乱,但归根到底它所探讨的是一个女性主义“本土化”的问题。 在“女性”和“主义”之间设置问号作为书名,是因为在作者看来,这一概念在中国的用法实在有些令人困惑。女性主义一词源出自英文feminism。何谓feminism?“译成中文,早先我们说它是‘女权主义’,然后是‘女性主义’──我注意到,但凡说到西方,总说它是女权主义;但只要涉及到这片土地,feminism便成…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18世纪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经历了两次高潮: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工作,女权思想就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孕育并发展起来,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追溯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潮流变的时代背景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深入阐释了女性在媒介话语中"不被呈现"的原因,同时指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在颠覆与建构之间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她们为自己奋斗——评荒林新著《日常生活价值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最早在中国从事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学者,荒林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最近她又出版新书《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专注于研究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成果。纵观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或许有一点先天不足,因为没有经历过激进的女权主义社会运动的洗礼,几乎是从接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一步跨进女性主义批评。这里有两个概念经常纠缠在一起: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在西方的批评理论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运动达到第二次高潮。凭借着社会运动高潮,女性主义研究开始进入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并逐步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影响,诞生了各个支流学派,比如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随着大众传播学理  相似文献   

7.
《白蛇2:青蛇劫起》敏锐地把握住近几年女性题材影片的热度,结合当下的女性主义讨论对白蛇传进行全新演绎,让传统故事焕发出崭新光彩.本次改编将白蛇传承载的反抗精神重置于女性主义的语境之下,以青蛇作为故事的主角,结合女性电影中常见的"两生花"模式重点描写青蛇与白蛇的情感关系.本次改编在剧情文本上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白蛇传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开始与女性主义相结合,以性别视角审视媒体文本中的性别思维与形象,也逐渐成为传播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在中国,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贤妻良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半边天",再到90年代后,崇尚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兴起,女性被物化和商品化的特殊轨迹。1同时,新媒体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女性生活与交流的新场域。天涯社区是中国最大最具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航 《东南传播》2021,(10):76-79
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从1937年的"公主电影"开山之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到2020年9月在美国上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迪士尼一共创造了十四个特色鲜明的公主形象.本文把迪士尼公主电影作为反映美国女性地位变迁的晴雨表,通过总结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发展历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其叙事特点与类型边界的转变.解读迪斯尼公主电影中从单一到多元的女性形象转变,探索女性主义思潮下男性话语的解构,了解女性从沉默到掌握话语权"发声"的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 常彬著,人民出版社,2007 由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一书是常彬教授的又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力图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开拓,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生讲起,将中国女性文学兴起、发展、繁盛直至消匿的起伏曲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史的梳理与成因探源.不仅以充分详实的史料为根基,更将对女作家群的整体分析与女作家创作的个体分析相结合,由点到线再到面地勾勒出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0年历史跨度语境中,中国女性文学所经历的艰难的抗争历程.  相似文献   

11.
殷曼 《新闻世界》2013,(4):286-287
女权主义受众理论是以女性受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压迫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探讨女性与传播间的特有关系,如女性受众在收听、观看、阅读中的性别压迫,女性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与分离。女性主义受众理论无疑为对大众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维度,有利于纠正在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盛行的语境下,女性受众中自我认识的偏差以及将父权制中的象征体系内化这一潜在行为,从而为女性受众抢占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基点。本文拟以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的受众理论来解读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文本,以期能探究媒介文本意义生成的原因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3):51-61
通过社交媒体的力量,"MeToo"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性的赋权。但这场运动在行动过程中的话语表达容易陷入早期女权运动的二元对立。从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自我反思来看,"MeToo"运动作为一种实践运动,除了要解决性侵和性压迫问题,还要警惕这种激进女权运动被其他意识形态收编利用。在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刺激下,男权主义和消费主义会对女性主义进行殖民化,加深普通女性群体对女权认识的本质主义,伪女权主义意识也会进一步强化"MeToo"运动中一般女性的"非此即彼"思维。"MeToo"运动要反思这种本质主义的他者化,使这场运动真正推动社会公平与女性民主化,在社交媒体的公共领域中寻找价值共存与社会共识的"中间领域",通过理性与情感共同推动保护女性的制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王蕾 《新闻界》2006,(4):80-81,79
18世纪以来,西方女性主义先后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影响,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革命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主义思想很快就传遍了西方世界。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源于美国,并很快传播到北美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它秉承了女性主义运动一贯的思想,反对传统的男女不平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黎宁 《青年记者》2008,(15):98-99
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 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并没有孕育出像西方那样激烈的、富于战斗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扎根.对于中国来说,女性主义的确是"欧风美雨"下的舶来品.  相似文献   

16.
周春雨  李杨 《东南传播》2021,(11):133-135
与国内对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叙事学引介上的滞后不同,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研究紧跟西方脚步,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在研究者的探索与努力下,逐渐形成了采用性别二元项的解读策略,以性别视角作为讨论作品的常规手段,并将人物形象置身于社会历史语境之下,分析文本内外的意识形态的操作路径.不过,随着研究方法的固化与模式化思维的确立,不免沾染明显的本质主义倾向,逐渐丧失批判力度.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批评的良性发展,有赖于保留作品的复杂面貌与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feminism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它竭力主张女性在公共事物中的同等参与,向旧的传统思想挑战.  相似文献   

18.
从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在为自身的地位和权利的不懈努力中,不断创设丰富着自己的天空。“女权”概念的提出也说明两性对社会发展的权利义务尺度上的失衡,而失衡结果所导致的是社会前进步伐的减缓,主流社会对女性小脚裹起的同时也裹起了自己。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理论沿革的展现,分析不同时代伴随人类不断成长的媒介对女性主义诠释的同时女性依然受主流社会的羁绊的现状,提出以非卷入式的实践活动来改善女性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由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一书是常彬教授的又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力图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开拓,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生讲起,将中国女性文学兴起、发展、繁盛直至消匿的起伏曲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史的梳理与成因探源。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西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各种社会、哲学、文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大陆。西方话语很快成为一种“话语霸权”,以致90年代中国文坛发出了“失语”的惊呼。因而,祛除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艰涩,系统了解其来龙去脉,如何运用它们对在此话语背景中产生的小说文本进行艺术—技术层面的“细读”,成为中文类本科生、研究生,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热切企望。王又平著《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一书正是对这一企望的成功回应。在50万字的篇幅内,所涉及的话题几乎囊括了新时期小说在“革命现实主义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