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我有意把它们合起来讲。分析艺术形象时,我看到同学们对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极为关心,便命了两个思考题让他们讨论。  相似文献   

2.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  相似文献   

3.
捧读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下面作一简介,就教于同行。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生1:孔乙己是个性格外露的人,自命清高,又常常被人欺凌、嘲笑,精神受到压抑。如果他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那一刻,疯劲儿会更足,恐怕胡屠户打三巴掌他也醒不过来。(笑)生2:我…  相似文献   

6.
范进和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两个读书人。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再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然而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我们可以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生活时代不同范进和孔乙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物。《范进中举》创作于18世纪中叶,正值清王朝的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不怎么得志更不得势的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的悲剧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都被收入中学教材。尽管两位作家的生活年代相隔近两个世纪,接受不同的文化思想熏陶,有着各异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但两篇小说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召力都是震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中,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两篇文章虽然主题相似,题材相仿,但在创作过程中又各有千秋,颇能体现两位文学大师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的学习,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既思考范进中举的艰难、中举后的发疯及其胡屠户等人的不同表现,更思考中国的科举制度,思考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以及中国科举制度给不同的读书人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面对封建文人截然不同的结局,重新审视中国的科举制度,带给我们的是无法抹去的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12.
曹兰翠 《湖南教育》2002,(10):40-40
一、推敲辨析,比较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异同,能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孔乙己》、《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时,先重点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特点。孔乙己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再让学生读《范进中举》,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范进的性格特点的。有了前者的“一”,学生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并由此比较出两课的不尽相同之处。我列出提纲…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者用寥寥数页的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然而,对《孔乙己》的主题解读,几乎形成定论的是:《孔乙己》是与《范进中举》一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的批判。然而,简单地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对...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二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写作背景《范  相似文献   

15.
小引:这里所说的“尾声”,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说的课堂小结,也有异于大家熟知的课后练习。它是指一种独立的、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一个由课堂教学自然衍化出来的环节。请先看一个教例。在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是两篇紧紧相随的传统篇目。我为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尾声”。课题:我更喜欢(孔乙己》(或《范进中举》)  相似文献   

16.
我教《范进中举》福建/邓东在小说《范进中举》的教学中,我选择文章的高潮部分作为提问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想象,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文章主题,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范进中举》篇幅较长,我只作一课时安排。课前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阅读课文,解决字词。...  相似文献   

17.
张德敏 《现代语文》2007,(6):114-114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几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所选的课文。两篇课文在同一单元出现,编排者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让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两篇课文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悲剧的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以范进要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至垂老仍要再试呢?读书人对名的追求是一个原因,但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起更大支配作用的还是利的诱惑,虽然这一点也许许多人不愿意坦然承认。不是么?你看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及至中举后,又是“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的银子,又是“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的房子,就都送…  相似文献   

20.
在欣赏小说作品时,可以将几篇作品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一些归纳比较,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比如本单元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就具有很多可比性。就思想内容而言,两篇小说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前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吃人的本质,刻画了一群麻木和冷漠的人们;后者以范进的侥幸成功,写尽世态,中举后的范进为即将到来的功名富贵而迷狂,其实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