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很多寺庙里,立有一尊抚膝袒胸、开口而笑、荷布袋于身旁的佛像,人们称之为弥勒佛,但弥勒佛为什么要携带布袋呢?按照佛家的说法:弥勒是释迦牟尼佛娑婆国土中的一位候补佛位的大菩萨,现在仍在兜率天宫内院说法度生。今天陈列在寺庙天王殿里的一尊大佛则是弥勒的化身。实际上这是一名禅宗游方僧的塑像。  相似文献   

2.
大凡寺庙,进得山门的第一殿便是天王殿.殿中有一尊凸肚袒胸笑口常开的佛像,这便是弥勒佛.挂在弥勒佛像两旁的对联,各处寺庙均不一样,我游过的寺庙中,较有玩味的有这么几副:  相似文献   

3.
大凡寺庙,进得山门的第一殿便是天王殿。殿中有一尊凸肚袒胸笑口常开的佛像,这便是弥勒佛。挂在弥勒佛像两旁的对联,各处寺庙均不一样,我游过的寺庙中,较有玩味的有这么几副:  相似文献   

4.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我们的目光立即被两位“人物”吸引:其中一位是身材魁梧、面相饱满的刘长乐,一身红衣白裤格外引人注目。另一位是一尊高大的“布袋和尚”塑像,眉开眼笑,格外喜人。看来看去觉得“两人”有颇多神似之处。刘长乐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惊讶,带着他惯有的“布袋和尚”式微笑,大着嗓门说道我有一个“昵称”叫“大佛”!屋  相似文献   

5.
“China”一词是中国的英文译名,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瓷器.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有三尊陶瓷造像,摆放在东方馆中国展厅入口最显著的位置上,似乎也暗合中华与瓷器密不可分.这三尊瓷造像粗略看上去像一组:都是三彩造像,高度在1米到1米2.细看不难发现他们所塑造的形象属于不同的宗教信仰.最左边的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另外两尊却是佛教偶像,中间的是罗汉像,右边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因为身边总是携带一个布口袋,又称为布袋和尚.三尊造像精湛工艺均让人叹为观止,最为奇特的是中间的罗汉像.整座造像与人体比例接近,法像庄严跏跌而坐,与我们通常在寺庙中看到的佛像超脱了然的面部表情不同,双眉微蹙的面部极富张力,夸张的双耳也被超写实的面部形象淡化了.以凡夫俗子的表情出现,似乎禅悟着普通人“苦海无边”的境遇.写实的风格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相媲美.  相似文献   

6.
笑的艺术具有扣人心弦、令人倾倒的感人魅力。在扬州大明寺,有一尊大腹便便、笑容可掬的弥勒佛,那闪光的金体,似乎每个部位都发出笑声,流溢着诗情。那佛象左右,妙语连珠的对联与其逼真、逗人的笑貌相映成趣,上联是‘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慈颜常笑,笑天  相似文献   

7.
在西藏札什伦布寺西侧.便是名闻天下、被称誉为世间最高最大的弥勒佛殿.它是由九世班禅大师曲吉尼玛(生于1883年.圆寂于1937年,是前藏塔布地方人)于1914年亲自主持兴建的。佛殿高31米.面积达862平方米,分为莲花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5层.每层顶角各卧雄狮一尊。  相似文献   

8.
各尽其才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  相似文献   

9.
杜弋鹏素描     
叶挥 《新闻记者》2002,(8):46-48
西北大汉 白面书生,这是从古到今国人对读书人的传统称誉. 见到杜弋鹏后,发现这一说法实在荒谬. 粗壮敦实,虎背熊腰,弥勒佛一样的圆脸,粗糙得像个拉大板车的壮汉.  相似文献   

10.
常华 《北京档案》2003,(7):51-51
两足尊遗教,五枝耸太虚.因缘人境外,悲仰佛天初. 金铎喧番像,香花护宝书.绕旋余览眺,星月柳边疏. 这是明朝诗人曾朝节游访真觉寺、参拜佛足后写下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11.
法师     
初见法师,是在即将起飞的机舱里。法师法相有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佛。空姐提示大家系上安全带,法师不系,空姐不允,法师于是夸张作势地将安全带拉到最长,但仍不足以把他那如波涛般起伏的大肚囊收入其中,法师于是做一怪相冲空姐一乐。  相似文献   

12.
古都北京风景秀丽,寺庙众多.与北海白塔东西遥相对应的是妙应寺白塔.妙应寺座落在西城阜城门内,由于寺内有一座体形硕大的藏式佛……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是熊佛西先生诞生120周年.熊佛西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达19年,是上戏担任院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离世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上戏的师生对这位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一直怀有深深的敬爱.熊佛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导演和戏剧教育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广大师生都尊称他为"上戏之父".在上戏校园里,矗立着他的一尊铜像,铜像的对面,还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建筑——"熊佛西楼",它不仅代表了对这位著名戏剧家的怀念,也是上戏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非常盛行的背景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经幢流行于全国各地。因此,山西亦出现数量可观的佛顶尊胜经幢。这些经幢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照,且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宣扬的宗教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雍正年间,大将军年羹尧奉命到西北平叛,因清军路途遥远,军耗过大,故力求速战速决。叛军却避之锋芒、四处躲藏,妄图将清军拖垮。数月已过,清军还未找到叛军的蛛丝马迹。一个晚上,大将军又在苦思冥想之际,他帐下的一位幕僚走进来,举起灯烛,指着灯下最昏暗的地方说:“叛军,就在这里。”大将军如梦初醒。次日,便派大军在驻地周围搜索,发现叛军就藏在不远处的一座寺庙里,清军一举将其歼灭。  相似文献   

16.
日前,辽宁佛界施传明投资200万元修缮一新的湖北省南漳县普济寺在一片鞭炮轰鸣中举行了开光大典仪式。辽宁距南漳千里之遥,为何情有独钟普济寺? 南漳县历来是佛教、道教重地,境内普济寺、如珠寺、九龙观等寺观林立,历史渊远流长。一代佛教宗师惠远从辽宁云游四方,一日忽见西南方向佛光冲天,追寻发光所在地,并在此建立寺庙,这便是如今南漳境内的普济寺。惠远宗师从此  相似文献   

17.
蒙山大佛赋     
神州山川,钟灵毓秀,太原蒙山,佛教胜境.蒙山神奇,故有大佛九尊.源于公元511年,北齐刻凿,历经五帝,二十余载,依山镌刻.盛唐礼佛,李渊驻晋,复名开化寺.高宗李治,则天武后,巡行并州,参拜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唏嘘,大舍珍宝.返京两年,派专吏驰马,赐大佛以袈裟,金银珠宝,同放异彩.呈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仰瞻,数千万众.蒙山晓月,日月重光,大唐盛世,国泰民安.元末战火,寺毁阁倾,佛头毁落,泥石堆掩,风剥雨蚀,寺庙犹存,佛阁不复,大佛身虽在,湮没不闻.迄至一千九百八十年,王剑霓、李晋祥,于南郊志中,觅出佛迹,遂往实地.勘测二年,方认定大佛.沉睡草木、砂石之中.已逾千载.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的大胆设计和精巧雕琢,在我的家乡有一处神来之笔.那是一座名叫大龙庵的雄伟山峰,高耸入云.山颠托着一尊巨石,擎向半空,势与天接.数里之遥眺望,宛如一僧人岸帻披襟,朝天跪立,向上苍祈祷,赐福远近乡人.于是便有一深含禅味的名字:和尚拜佛.  相似文献   

19.
蒙山大佛赋     
神州山川,钟灵毓秀,太原蒙山,佛教胜境.蒙山神奇,故有大佛九尊.源于公元511年,北齐刻凿,历经五帝,二十余载,依山镌刻.盛唐礼佛,李渊驻晋,复名开化寺.高宗李治,则天武后,巡行并州,参拜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唏嘘,大舍珍宝.返京两年,派专吏驰马,赐大佛以袈裟,金银珠宝,同放异彩.呈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仰瞻,数千万众.蒙山晓月,日月重光,大唐盛世,国泰民安.元末战火,寺毁阁倾,佛头毁落,泥石堆掩,风剥雨蚀,寺庙_犹存,佛阁不复,大佛身虽在,湮没不闻.迄至一千九百八十年,王剑霓、李晋祥,于南郊志中,觅出佛迹,遂往实地.勘测二年,方认定大佛.沉睡草木、砂石之中.  相似文献   

20.
河北唐县卧佛寺摩崖造像曾因修建水库一度隐没水下,近年水库干涸得以重现。由题记可知此处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现存造像89龛138尊,其中身长4.5米的卧佛是华北地区形体最大的石刻涅槃像。造像以大型涅槃龛像为中心设计并雕刻,涅槃与三身佛组合意在宣扬大乘佛教权道化现思想,涅槃和弥勒组合用以表述佛法传承理念。为数众多的千佛龛像由不同村落僧俗供养人出资雕刻,应有积功累德、往生净土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