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最近收视率较高的电视相亲节目,越来越注重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是男权中心的文化现象并没有让位,女性的刻板形象仍然存在。本文将以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作为案例,通过对该节目文本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媒介符号传达女性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3.
2010年初以来热播的电视相亲真人秀节目在爆红后因其"低俗、泛滥、造假"等不良倾向被要求整治,然而所引发的争议范围却已远超以前的种种综艺节目.本文认为在后情感时代卷土重来的相亲秀节目是情感孤独与商业诉求结合下的巧妙产物,其背后有三重困境.为提升节目品质,突破同质化危机,相亲秀节目要在资源、深度和视角三方面进行整合.相亲秀节目突破的路径也许更多寄望于新闻从业者的自律,和更开放的讨论和更丰富的媒介话语.  相似文献   

4.
邓颖 《今传媒》2010,(12):76-77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派电视相亲节目掀起新一轮收视热潮。这一电视制造的"相亲盛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也折射出在消费社会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媒体文化急速向媒体奇观迈进的现象。本文将从道格拉斯的奇观理论出发,来解读这档红遍全国的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5.
从前几年的满眼相亲节目,到目前《非诚勿扰》"一枝独秀",并从一周双播改为单播,在眼花缭乱的真人秀节目的猛烈攻势下,"相亲"几乎渐渐被人冷落。2015年各卫视不约而同在相亲节目上收缩了战线。相亲节目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对于电视人而言是一大难题。1.从棚内走向户外尽管"户外相亲"是个新概念,但由于这种方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亲,而是一种集体的娱乐活动。"相比‘一对一’的传统相亲方式,一起旅行、运动的气氛更为宽松,  相似文献   

6.
王媛 《新闻爱好者》2011,(12):112-113
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与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与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与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与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从2009年12月湖南卫视重开一档新的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各大卫视都企图在相亲节目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继湖南卫视之后,江苏卫视开办了《非诚勿扰》大型相亲节目,安徽卫视、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等也紧随其后相继推出了相亲节目。目前,电视相亲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幕上已经到处"开花",且播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成为很多电视媒体广告收入增长的新盈利点。  相似文献   

9.
王桂芳 《今传媒》2010,18(9):81-82
电视媒体替人做"嫁衣"本是一件好事,但相亲类节目如今却变成媒体借机炒作的平台,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近日广电总局对相亲节目下发整改通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先后对相亲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原本蜂拥而上的卫视相亲节目势头也得到了遏制。笔者认为,办好电视相亲节目一定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在服务上狠下功夫,缺少诚意的节目就莫要骚扰观众了。  相似文献   

10.
王永  田凯 《青年记者》2013,(2):13-14
从2010年以来,电视相亲节目从一夜蹿红、处处开花到被非议、经整改,经历一段时间的"转型",如今又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二度火热态势。众多城市电视台也在相亲节目领域做着相关的尝试与创新。但由于受财力、物力、优秀嘉宾资源的限制,城市台相亲节目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面对发展瓶颈,由扬州电视台相亲节目《相亲相爱》提议,会同江苏省的另外两家城市台开创了跨城相亲模式,与邻近城市台相亲节目之间抱团合作,优势互补,收视率和广  相似文献   

11.
《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宁 《今传媒》2010,18(10):78-79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自从上映以来,伴随着高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所引起的社会争议也源源不断,"宝马女"、"富二代"、"毒舌"等话题引起极大反响。本文拟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此类相亲节目进行叙事分析,以探究相亲类节目的叙事学奥秘,希望能对我们理解此类节目带来更多的启示,从而更好地规制相亲类节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妖魔化的相亲节目 一、人人都抢吃"相亲蛋糕"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大陆的电视相亲节目也曾火爆过一阵,从湖南电视台悄然播出<玫瑰之约>开始,河南电视台的<谁令你心动>、河北电视台的<心心广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四川电视台的<香江玫瑰>等相亲节目也先后开播.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这些相亲节目因为严重的同质化和观众的审美疲劳而都销声匿迹了.2010年年关一过,电视相亲节目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连番批评曾爆出女嘉宾闫凤娇艳照事件的内地最火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广电总局下发两份文件要求江苏台整治<非诚勿扰>,中央高层也要求文化节目抵制"三俗".一时间,各大卫视收视率颇高的婚恋相亲节目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相似文献   

14.
电视政论节目是近年来台湾最强势的媒介形式。本文立足政治文化与大众传媒互动框架理论对台湾60多年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发现台湾社论、政治广告和政论节目等媒介形式其不同的强盛时期,分别与威权主义政治文化、启蒙主义政治文化与"群粹主义"政治文化一一对应。台湾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催生了台湾政论节目,推进了台湾媒介形式的嬗变,也带来台湾媒介政治话语主体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著名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案例研究,以期发现我国电视相亲节目品牌经营的总体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电视相亲节目已经凸显了品牌化效应,但是这类节目在品牌经营中却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品牌的知名度整体较高,品牌美誉度却较低;同时品牌知名度越高的节目,品牌美誉度反而越低.因而,本文提出构建以公信力为核心的品牌文化来提升相亲类节目的品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6.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 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期,呈现出从婚介到速配再到"真人秀"的典型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三个问题,第一是创新能力不足模仿抄袭严重,第二是娱乐至上以致娱乐至死,第三是片面追求"收视率第一",放弃社会责任。节目有创新,娱乐有分寸,媒体有责任,这应该是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近期,部分电视相亲节目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究其原因,是媒介道德责任的缺失。为此,树立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媒介道德评价的体制和机制、营造和完善媒介道德责任追究的制度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娱乐文化走进了中国文化的"生态圈"并日渐显要。2010年热播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掀起了我国电视娱乐文化奇观化的狂潮,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媒介高度融合的"超真实"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等理论对《非诚勿扰》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女性形象塑造对受众的影响,并试图从传播学视角解读节目塑造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受众对于节目中所传递出的"女性形象"符号的反馈中,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效果。这其中,不仅有媒介引导方面的偏差,也有受众对于信息符号的误读。作者认为女性批评——深入文化根源,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与表述——应是大众交友相亲类节目浴火重生的下一个突破口,而女性所真正关注的方面则可以通过这种断裂的或"潜文本"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