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爆发力对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投掷项目。投掷教练员总是把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作为训练的主要手段。无论运动员身材高大或是矮小,爆发力的好坏决定着投掷运动员能否成材。所以,我们认为爆发力是投掷运动员的关键素质。本文根据自己从事多年投掷训练的经验,仅就爆发力与投掷运动员的选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投掷运动员与柔韧性练习好象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在投掷训练中有一些教练员、运动员,为了尽快提高成绩,一味在技术、力量上狠下功夫,而忽略了其他素质的训练,导致运动成绩提高缓慢,有的甚至到了平台期。其实,各种素质间是密切联系的,而柔韧性素质又具有桥梁作用,其好坏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展,以及各种素质潜能的充分利用和发挥。所以投掷运动员的柔韧性训练应列人训练计划,并科学、合理地安排,长期坚持以提高他们的柔韧性素质。  相似文献   

3.
力量训练是投掷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训练之一,力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素质的发展,影响到正确技术的掌握和专项成绩的提高。因此,国内外从事投掷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特别重视力量的发展。我国投掷项目(尤其是重器械项目)的成绩,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其主  相似文献   

4.
力量训练是投掷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训练之一,力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素质的发展,正确合理技术的掌握和专项成绩的提高。因此,国内外从事投掷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特别重视力量的发展。我国投掷项目(尤其是重器械的项目)的成绩。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力量水平相差很大(当然技术水平和其他素质也有差距)。如以重器械投掷运动员的杠铃深蹲一项相比较: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杠铃深蹲均在300  相似文献   

5.
只要回顾一下投掷运动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这项运动技术的发展,是同人们对技术原理的认识、训练方法和有关器械的改进紧密联系的。五十年代,有的国家开始把举重运动员发展力量的大重量杠铃练习“引进”投掷运动员的训练,大大促进了投掷运动员一般力量素质水平的提高,使投掷项目的世界纪录一度呈现出飞跃更新的局面。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教练员们更重视起训练方法和与之  相似文献   

6.
<正> 教练员在训练中常常强调的是运动员投掷铅球时的姿式、技术及其用力方法,而并非投掷的距离。因为有了正确的投掷姿式、技术和用力方法,铅球就自然会投得远。况且运动员还有来自同伴和自己心理上的压力,根本不需要教练员天天喊“再投远一点”。每次赛前训练开始时,教练员应要求运动员写出他们的目标,教练员自己也订出自己的目标。运动员的目标是随着他们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变化的。而教练员的目标基本不变,那就是:使每个运动员在每次比赛中保持或提高自己的成绩;在所有的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前训练内容包括许多练习,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运动员每天都要至少投60-80次球。其中原地投掷40次,上步投掷20次,共60次。或者,原地  相似文献   

7.
力量对于投掷运动员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素质,是学习、掌握投掷技术的必要条件。对于较好地掌握本专项技术的运动员来说,力量的增长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专项成绩的根本。因此,做好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的力量训练是一名业余教练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每一名教练员都必须根据运动员的年龄阶段,及时做出调整,使运动员在最佳状态参赛。  相似文献   

8.
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强力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对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肌肉的强力训练法和肌肉训练以外的内源性强力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种强力方法对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作用与效果,为广大投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投掷项目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迫使教练员对有潜力的少年运动员更加注重早期的技术和力量训练。他们已经提出了多样化的训练方法,用以提高少年选手的各项投掷水平。一般认为,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投掷速度和节奏变化得相对较少,但力  相似文献   

10.
宋亮 《中华武术》2006,(1):47-48
“超越器械”技术是投掷技术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其技术比较复杂,在买际的学习中往往不易掌握,常出现助跑投掷器械与原地投掷器械成绩相差无几,甚至比原地投掷器械成绩还差的反常现象因此,为了使广大投掷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超越器械”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使运动员尽快掌握“超越器械”技术,提高投掷成绩,本人对“超越器械”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投掷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对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出手速度、协调和耐力方面要求较高。我国投掷运动教练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常依靠运动员表面现象来判断,像疲劳感、训练计划的完成度,教练员多年的教学和执教经验等。这些观测方法和经验手段易受很多因素影响,水分较多,失误性较大。而目前国内基层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田径投掷类项目训练方向出发,旨在总结前人经验,为教练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布洛克”训练法(BLOCK TRAINING)是近些年来东欧,特别是前苏联部分世界级优秀选手所采用的先进训练方法,尤其在投掷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较多采用。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全年训练根据比赛要求分为不同特定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某种身体能力进行多种不同强度、运动量及手段的训练,在训练负荷的变化过程中追求训练的整体效果和系统化。在国际田联投掷项目高级教练员培养班上,有关专家对此也作了重点介绍。现就青少年投掷运动员对于此训练方法的运用问题作以下分析与介绍,供我国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手榴弹的投掷是小学体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小学田径比赛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小学田径运动员手榴弹投掷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少体校投掷运动员标枪的投掷技术。抓好小学基础投掷项目——手榴弹的教学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对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来说最令人担心是手榴弹在教学和训中的安全问题,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减少教练员的顾虑,增加教学和训练中的  相似文献   

14.
爆发力即速度力量素质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对投掷运动来说,它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运动员的成绩好坏。一般教练员在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时,往往只注重其力量素质的训练提高,而忽视了运动员爆发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训练效果。专科学校的课余训练,一般有了比赛任务时才集中集训2~3个月,运动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身体素质和技术掌握都较差,特别是投掷运动员,普遍存在发力速度慢,不充分的弱点;通过对爆发力的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起很大的作用。1.快速力量的练习练习时,采用本人最大负荷45%~65%,动作要连续,速度…  相似文献   

15.
少年投掷运动员的训练是一个由教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等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共同体现着训练系统的整体功能。教练员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少年投掷运动员的训练,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把握投掷运动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科学选材,开协调好训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调动运动员的主动性,科学地组织和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16.
在正式比赛的前几个月,每个教练员为使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取得最理想的成绩都面临着如何为运动员设计适宜的训练手段这个难题。对于铅球、铁饼投掷运动员来说最关键的因素表现在:速度、力量、柔韧和技术;力量素质大都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负重的力量训练来获得,技术可通过以生物力学为基础的正确练习来发展;速度和柔韧素质可以由每个教练员创造一些多样化的练习来提高。训练手段必须多样化,主要是因为:①可以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高度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②使所有肌肉群都有机会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析铁饼运动员的主要运动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饼运动员的主要运动素质系指技术状况除外的最大力量素质水平、专项投掷素质水平和快速力量素质水平。 一、最大力量素质水平。它是竞技运动和铁饼运动员的首要素质,又是发展和提高专项投掷素质水平、快速力量素质水平及掌握技术创造优异成绩的基础。主要指卧举、下蹲、抓  相似文献   

18.
<正> 力量和爆发力是田径运动技术之外的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除长距离跑的主要因素是耐力之外,田径其它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成绩都与力量的发展紧密相关,尤其是在投掷项目中更是如此。如何发展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本文着重介绍一些发展青少年一般性力量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旨在供广大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选择采用。  相似文献   

19.
教练员在向队员们讲授“旋转式”投掷铅球技巧的过程中,同时也为运动员们提供了发挥技术特长的良机。当然,并非所有的铅球投掷者运用这种技巧都能把铅球投得比运用“欧波瑞恩”投掷法更远些。我们认为这两种投掷法各有长处。在此介绍一下“旋转式”投掷技巧,让广大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实践,对两种投掷法作一比较,择优录用。“旋转式”投掷姿势: 为了便于掌握技巧,我们把投掷圈比  相似文献   

20.
我国部分体校教练员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练员的行为特征对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的业余体校运动员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问卷法对我国部分业余体校的教练员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部分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旨在对我国部分业余体校教练员的行为特征、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影响体校教练员行为特征的因素,为提高教练队伍的素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