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的重要资源,是人类耐以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用地球上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我国的人均耕地已接近国际警界线。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国土管理的根本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乡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从如下几方面去科学开发土地资源,台理切实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在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加强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要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土地利用以及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还对提高土地利用及管理水平的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对土地规划部门提供一定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形式,在科技与经济不断提高的背景中,通过农机与农业的结合、科学种植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的应用等,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合理利用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经济的长久建设。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我国虽然具有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还有众多的问题,不仅浪费的资金的使用,还破坏了农田与水利工程综合应用的关系,必须要通过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的措施,实现农田经济与水利工程施工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来发挥它的价值。实现土地资源由资源化到资本化的转变,就是要促进土地资源配置优化,高效利用化以及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就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5.
雪彦虎 《科技风》2013,(15):207
土地资源是社会资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尤其是城镇人口增长,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加之合理利用率低,土地整治也就是成为了一项必要的社会任务,通过土地整治对土地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本文就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展望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华夏星火》2008,(12):64-65
土地开发整理,是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活跃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项制度的不断健全,经济强了,人民富了,实现了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把巩固长远经济发展的目光放在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稀缺性之间的不协调性历来是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资源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数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给出了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定义,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的动态演变过程即为耕地非农转化,并进行了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驱动分析.综合考虑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3个方面:土地整理复垦、经济建设非农占用、生态退耕及自然灾毁,得出耕地的非农转化量即为综合考虑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在食物安全状态下对耕地的需求量、生态安全建设中生态退耕面积、自然灾毁耕地面积与现有耕地总量、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平衡之后剩余的耕地数量.构建了耕地非农转化定量预测模型,并以济南市为例,预测到2020年耕地资源的非农转化量为29 876.31hm2.对区域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非农转化定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宁  郑新奇 《资源科学》2005,27(6):46-52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稀缺性之间的不协调性历来是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资源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数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给出了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定义,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的动态演变过程即为耕地非农转化,并进行了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驱动分析.综合考虑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3个方面:土地整理复垦、经济建设非农占用、生态退耕及自然灾毁,得出耕地的非农转化量即为综合考虑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在食物安全状态下对耕地的需求量、生态安全建设中生态退耕面积、自然灾毁耕地面积与现有耕地总量、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平衡之后剩余的耕地数量.构建了耕地非农转化定量预测模型,并以济南市为例,预测到2020年耕地资源的非农转化量为29 876.31hm2.对区域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待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始终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问题。只有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和保护耕地,从根本上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才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已经给工农生产和城乡发展带来瓶颈效应,土地开发整理是对闲置、低效土地资源的深层次处理,对提高土地资源数量,提升土地资源质量有着显著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行业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描述了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提供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具体实践的重点,希望为开辟土地开发整理的新途径,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长期发展提供指导与规范,为建立土地工作新模式与新结构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世间万物生存、繁衍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社会以及一切社会活动发展的基础。但同时,土地也是不可再生的。为此,我们在进行生产、生活及其他发展活动中,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例如进行农村土地整理,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本文笔者就农村土地整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整理开发是建立与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经营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农业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统一,就需要首先对土地资源整理项目区内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和规划,这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对土地资源项目进行调查了解后,对土地资源整理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本文简要分析土地资源整理中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相关策略以提高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资源辽阔,如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今土地资源非法占有滥用的现象严重,国家对流入市场中的土地进行购买,规划整理之后作为储备用地,土地收储制度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何提高土地收储效率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介绍了土地收储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土地收储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耕地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佳选择,对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产量的大幅增加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顺利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则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管理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管理规范,积极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是指人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实际就是研究如何合理的组织和利用土地。新形势下,不仅要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过程必然为空气、水、土壤及相关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当前的形势下,要重点考虑减少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土地整理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的保护及城市用地的合理化进行具体的规划,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所主要对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方面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合理的规划。其中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应。文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效益分析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土地整治入手,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 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土地整治入手, 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 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耕地变化多年以来是我国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选取广西荔浦县为研究区域,结合该县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分析得出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复垦方面会直接影响耕地的变化,而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才是导致耕地变化的最根本驱动因素,通过对该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借助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运用"中国平均生态生产力"对单产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引用"中国平均均衡因子",提出"中国标准"的生态足迹新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分别建立了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残差检验与误差检验结果满足模型精度要求,以此对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8年-2009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②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不出现明显"突变"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呈稳步增长趋势,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从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逐渐逼近,并没有达到中等可持续状态或强可持续状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和对山区耕地资源进行整理、技术改造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云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