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  相似文献   

2.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的两种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比喻"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恰当地引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生物教学中,碰到抽象性较强的概念或原理,选用适当的具体事物,用比喻的认知功能来说明微观、抽象的原理,用已知来开拓未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比喻,能使学生加深记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一、比喻和比喻教学的概念所谓比喻是利用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个事物(本体)比作另一事物(喻  相似文献   

5.
张峰 《语文天地》2008,(8):16-17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比喻借丰富的联想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点作比较,使被比的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更加鲜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意思是事物虽然是北胡南越相隔遥远,  相似文献   

6.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辨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比喻的机制     
比喻的机制在于它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物质基础即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事物的复杂的属性。心理基础即把这种属性整理成一个新秩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解、综合、发散、选喻"四个阶段。"分解"使事物的属性形成一个开放、有序的层次体系。这个体系的开放性和它的调控机制是比喻常新的内在根据。"选喻"时在符合"远而通"的原则之下产生的"衍射"现象是比喻的美感源泉。  相似文献   

8.
张晓耕 《学语文》2014,(1):66-66
正甲乙两事物具有"一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如:(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街灯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利用事物或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说明道理、刻画形象、抒发感情,或用具体的事物喻抽象的事物,或用特殊的事物来比一般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的形象充满情趣,从而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将这种修辞方法运用于写作中,就能增加文章的意趣美、语言美,让读者过目不忘。一、比喻为题,使平白的语言情趣化。一个立意高、选词新、炼字响的标题,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吸引着读者。写文章如果能以比喻为题,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就不仅能立意高远,而且符合选词新、炼…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去描写或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用来打比方的两个事物,必须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这样才能运用比喻。一个比喻句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比喻词,  相似文献   

11.
<正>古典诗歌中"反"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别具魅力。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反比喻比喻靠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喻体为生动、浅显、具体、简洁之物,以达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之效。但古典诗歌中常用抽象的事物作喻体,来描摹具体形象。例如秦观的《浣溪沙》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以无形无态的"梦"来比喻  相似文献   

12.
博喻浅说     
博喻是比喻的一种,是常用的辞格之一。所谓博喻,是铺陈性的比喻,即用多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一种事物。这种比喻,更能生动地充分地状物写景抒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范例。博喻有两种类型,一是多比一,二是多比多。多比一就是用多种不同的喻体去说明或描写某一事物的一个方面,使这个事物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例如:  相似文献   

13.
博喻就是连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比喻来描绘同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妙用博喻,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描摹事物,使所表之意,所抒之情得到透彻的说明,从而产生出淋漓尽致的表达效果,使文章为之增辉。  相似文献   

14.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修辞就是对语音、词汇、语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达到好的表达效果。下面仅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式,并谈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常见的辞格1.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语叫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比喻辞格。比喻的作用,能给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也能把深奥  相似文献   

15.
正运用修辞主要就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内容上,修辞可让所写的事物变得更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从形式上,修辞可使句子形式整齐对称,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突出强调语势。现从两个方面对一些修辞的特征及其运用作简要分析。一、各种修辞的特征(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俩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相似文献   

16.
类比推理与比喻推理在概念、推理模式、特征以及作用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类比推理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常用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它要求两个(类)事物有一系列相同之处,已知属性与推出属性的相关程度越高,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就会越强;而比喻推理建立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之上,常用于论述道理,比喻推理中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只要存在相似关系即可,相似属性的建立越恰当精准,推理越"有说服力"。但类比推理和比喻推理都是对两个(类)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要求事物间相似处越多越好,并且力求产生较强推理效果的推理。  相似文献   

17.
先分析一下实际修辞教学中存在的疑难点问题.疑难点之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分.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运用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分清呢?关键是明确概念.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本体和喻体凭借相似点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慎重地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使所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变得具体化;使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为突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加深印象,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使用比喻应注意下面几点:①用来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②比喻的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有相似的特征;③运用比喻应注意思想性和科学上的严谨。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三个部分构成。下面的实例中,序号后面的第一段是课本里的一个内容,第二段是第一段内容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都很明显,故不一一赘述。1.分子很小。把一个水分子扩大一千万倍也只有一粒黄豆大。把一滴水放大到和地球一样大的体积,水的一个分子才和足球一样大。2.分子并不是静止地存在的,而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在0℃时,如果氢分子以它的平均速度作直线运动,那么,每小时可以走从北京到广州距离的三倍的路程。3.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分子本身大得多。如果在0℃和一个大气压下,把一个粉笔  相似文献   

19.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利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处用一事物来比另一事物。比喻用得好,能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那么,怎样用好比喻呢?一、比喻要新颖相传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套用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才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了些,但却切中要害,其中真意是提倡比喻的新颖独特。所以,比喻要独特,要不落俗套,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看到用俗了的重复出现的比喻,他总…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我国最早出现“譬”(即现今的比喻)的是《诗经》。《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取譬不远,吴天不忒”的诗句,意为“取比喻近在眼前,上天赏罚毫厘不差”。先秦名家惠施认为比喻手法是说者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我国修辞研究的结果表明,比喻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要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所就的表现得形象、生动、具体、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听读者丰富的联想。一个精彩的比喻,确实能使文章增添神韵和光彩。明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古今中外作家所青睐,在他们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