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近代的数学教育史中,解题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所强调.早在1944年,波和亚就提出:“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善于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而且要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在我国,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大前提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问题解决”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那么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从下述几点考虑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的体会是要想使我们的策略教学有效生动,有三个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是“解决问题”,什么是“策略”;数学策略与数学思想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时有哪些要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创设情境”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是什么?创设情境需要遵循哪些原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不少探索.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多用语较严密精练,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低,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许多教师在新概念刚给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就转入概念的运用。这样做,学生实际上对概念还没有透彻理解,势必影响对概念的掌握。本文就教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谈些看法。一、圈点新概念一旦给出后,对概念的表达形式要逐字逐句地加以分析。可以通过圈点的方法,突出关键的字、词,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弄清含义,促使学生理解。如,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哪些字可有可无?哪些字很重要?“只有”是什么意思?“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能不…  相似文献   

5.
“一定”“不可能”“可能”这样的词汇,在生活中常用,但其数学意义是什么?即出现“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些情况,相应的条件是什么?在正式学习可能性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主动思考得比较少.我们认为,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些词汇相应的数学意义,学生的体验非常重要.本文针对这三个词汇的认识,设计三个体验陛片段.  相似文献   

6.
双语锦囊     
大家都知道.math是“数学”的意思,那么do the math是说“做数学”吗? 场景:你和Peter约好上午9点去故宫玩,结果你在故宫门口一直等到12点.他才姗姗来迟。来了之后,他还问你等了多久了.这时候你什么感觉?一定很气恼吧?  相似文献   

7.
何谓“问题”?问题是指主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立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境。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结果)?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并清晰、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探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采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以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新课程大力改革应用题教学.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在安排上也不单独设立“应用题”章节,而是把它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在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对于“解决问题”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去实施的?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为此我们在平时听课了解的基础上,于2006年10月对全镇使用过新教材的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三步计算应用题”例3的一个练习片段为:师:同学们,春姑娘已经把有“小桂林”美誉的龙虎山风景区妆扮得更加美丽,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生:想。师:现在可以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已决定组织我们三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去龙虎山春游啦。(学生非常高兴)可是游览龙虎山需要乘船,你们认为乘船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生1:需要考虑去多少人。生2:需要考虑坐什么船,需要多少只船。生3:需要考虑乘船费用要多少。师:老师已经与龙虎山游船出租公司取得了联系,他们提供了乘船价格表。(师出示下表…  相似文献   

11.
匈牙利的一位数学家认为:数学教学的“四步法”一是弄清问题,二是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问题解决,四是反思。此“四步法”洞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哪些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等等。我们在“四步法”课堂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前几个环节上,容易忽视“反思”环节,由此导致好多学生特别是中、下游学生做了大量习题,却不会解决问题,学习效率低下。如果加强学习反思环节的互动指导,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信箱     
刘源 《中学俄语》2006,(9):58-59
问:1.целиком,полностыо,вполне三个词有何区别?2.前置词благодаря,ог,с都有“由于”的意思,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3.动词учить和преподавать都有“教”的意思,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13.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2000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了关于“数学化”的探索与研究。然而,正如一位朋友在短信中所言,既然承认“数学是一种化”,再提“数学化”,凯不是有语词重复之嫌?我的回答是:这里,我更愿意视其为一种意义的重申和叠加,因为原来属于化范畴的数学,  相似文献   

15.
“数学文化”以单独板块2003年首次出现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至今已有3年.不可否认,作为课程的最终执行者,大多中学数学教师对它仍心存疑惑;中学数学课程与数学文化之间能产生确切的联系吗?这些联系能否进入数学课堂?它与数学教学任务的达成会不会出现矛盾?……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妥善解决,“数学文化”便难以走进中学数学课堂,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也将只是一种形式.因而,对于“数学文化”的教育,中学数学教师迫切希望得到事实的明证,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断言,由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博士等著的《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实证研究,与该课题前期研究成果——张维忠教授著的《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相比,前者更直接地涉及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为数学文化走进中学数学误堂展开了切实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教育》2007,(6):15-15
“我孩子要学奥数吗?什么时候可以报名上个奥数班?”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夫子庙小学副校长范建国近来常常被刚入学没多久的一年级孩子家长问到这个问题。过去我省小学数学领域最知名的两项竞赛“华杯赛”和“小数报”都已经叫停两年多了,中考竞赛加分政策也从去年开始取消了,为何奥数热还迟迟不退烧?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什么样?它与传统的课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我的理解是两个字——“对话”。对话就是我心中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8.
贾静 《四川教育》2010,(2):92-93
数学课堂上的“温暖”一位叫李立的数学老师,这样讲解提取公因式:“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个工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爱国”。一年后,老二出生了,这位工人毫不犹豫地为他取名为“爱民”。又过了一年,老三出生了,憨厚的工人想了想,给老三取名为“爱党”。老三满月那天.造反派来了,把这个工人抓走了。工人问:“我犯了什么错?你们抓我?”造反派头头说: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可能经常会听到或者用到“你好牛”来赞扬别人,但是“牛”在英语中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否也表示褒义呢?有哪些与牛有关的英语用语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在牛年你的英语也能“牛”起来!  相似文献   

20.
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数学卷,反函数多是一个小题,但常有部分同学复习时“瞧不上”这类“小”题,忽略基础知识和方法,忽略解题细节,到考试时就把眼看到手的分数丢了,真是可惜.因此,在数学复习中,应全面(包括反函数)落实基础,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那么,什么是“理解”呢?简单地说,就是“对所列知识内容有理性的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利用所列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