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振胜 《图书馆》2004,(4):16-16
从 7月 3日起 ,广大青少年读者又多了一个阅读图书的场所 ,由中青网和书生网联合承办的“我们的文明———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在北京宣布正式展开 ,这次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活动旨在通过网络为我国青少年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精神粮食。本次读书活动 7月 3日起至 9月底结束 ,将通过社会征集、专家推荐选出一批青少年优秀读物 ,以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读书方向和丰富青少年的读书生活。活动组织者联合各出版单位和个人 ,为青少年在网上推荐一批“相伴一生、永远受益”的图书以供青少年网上读书。活动期间将举办“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全国读书知…  相似文献   

2.
数学大师陈省身为青少年数学夏令营题词:“数学好玩”。其实,推而广之,也可以说“科学好玩”。对青少年而言,学习科学最大的动力来自兴趣、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惊讶态度和求知欲望。而青少年的特点又是好玩,好动。因此,游戏的形式、有趣的实验,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因而.传播媒介被称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镇”。在传统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学校完成的.而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正越来越明显。电视作为在所有传播媒介中影响面最为广泛、青少年接触最多、对青少年也最有“磁性”的大众媒介.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更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读者是图书馆读者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行走在人生成长的旅途中,且又处在最能吸收知识和最需要养料的青少年时代,他们将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品质和素养决定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提高青少年读者素养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是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趣味,一个青少年的阅读品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思想和素养。  相似文献   

5.
“浅阅读”现象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瑜 《新闻传播》2006,(5):24-25
青少年媒介素养一直是传播学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必须要从培养他们独立批评、自主判断的能力入手。而“浅阅读”现象的泛滥则是在逐渐地剥夺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批判的意识,也就是说“浅阅读”成了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所以在谈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浅阅读”,并试图对其在青少年成长及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6.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对青少年的德育做到: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德育过程中避免纯理论的说教,注重实践,摒弃“高分低德”是我们所应倡导的。  相似文献   

7.
颜军 《军事记者》2006,(12):15-15
中国国防报在策划长征宣传的时候,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来说,长征意味着什么?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传奇史诗,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的报纸,就应该用鲜活生动的宣传手法,让长征精神深入千家万户,去感染我们的读者,感染我们的青少年。为此,《中国国防报》结合自身的报纸定位和宣传特点,精心策划了“寻找长征路上的红色密码”和“追寻长征路上的红色…  相似文献   

8.
项国雄  许昕 《传媒观察》2005,(12):16-18
一段时间以来,在网络上最引入注目的,莫过于“芙蓉姐姐”了。登录任何一个国内知名的网站论坛,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芙蓉姐姐”的消息、讨论帖。积极参与这些讨论的大多是青少年,他们对“芙蓉姐姐”或骂或赞、或欣赏或鄙视,不论他们的态度如何,他们所表现出的对“芙蓉姐姐”的热情和关注度都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9.
杨慧 《新闻记者》2003,(9):46-47
目前,青少年的明星偶像崇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此人们有许多看法。本文作者认为当前媒体热衷于明星新闻,而青少年心智尚未健全,明星偶像崇拜具有危害性,媒体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也有媒体发表关于“文化偶像”评选新闻,援引青年代表的说法:“尽管鲁迅等文化巨匠仍在影响着青年人,但不可否认张国荣、王菲这样的明星也在青少年成长期产生重要的作用”,“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偶像,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年轻人的选择,而不是硬将自己的固有思维强加于别人”。孰是孰非,我们十分希望广大读者来稿,就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和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发表自己的看法。目的只有一个,是想通过讨论,取得共识,使我们的青少年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磊 《新闻爱好者》2010,(2):103-104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2.
一、科普刊物是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科普刊物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刊物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它是青少年课堂知识的丰富、延伸和补充,"是第二课堂的第一道菜".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即第一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文史哲、天地生、数理化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这是首要的和必需的,但这远远不够.人类的文明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条浩瀚的历史长河,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是科普书籍和报刊,是青少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完善和强化课堂知识的良师益友,是青少年了解和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对其中起推动作用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产生注意和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最快捷、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轶哲 《报刊之友》2014,(3):123-124
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身为信息传递和承载者的媒体革新加速,这其中方便携带、浏览迅速、操作简单的手机更是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移动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成为了手机阅读使用中最具典型性的群体。他们是栋梁之才,地位特殊,所以讨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对青少年阅读方式的影响就尤为重要和深刻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微阅读”的含义以及“微时代”的特征,并通过分析“微时代”青少年阅读的现状,提出了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工作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图书馆建立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乃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积极选择到图书馆作为他们认识社会的第一站,需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模式,使图书馆与青少年获得“双赢”,也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鸣媛 《新闻知识》2005,(11):59-60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信息时代最令人注目、最令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艳羡和追求的职业之一。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些娱乐性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吸引受众眼球的明星。当前,在传媒中有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叫做“人贱人爱”,即某些主持人以另类作秀方式主持某一档有受众参与的节目时,以“作贱”别人或“作贱”自己的方式为其特色。他们头脑机敏,语言风趣,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17.
国际     
《新闻天地》2006,(8):49-49
美国报业出现“围城”现象;《纽约时报》也“瘦身”;默多克称网络时代中文很重要;韩国:刷新中国媒体印象;青少年网Myspace荣登美最受欢迎网站;[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每逢周日出版的湖北《三峡日报-科教版》是全国少有的面向青少年教育的党报专版。创办18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出三年来,这个专版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己任,开展“强化典型,深化活动。优化环境,净化版面”的宣传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报纸最高发行到18万多份,成为全省市州报最受读者欢迎的专版报纸。  相似文献   

19.
曹林 《青年记者》2021,(1):112-112
观念水位的提升很多时候体现在微妙的话语变化中,比如社会对待青少年上网的态度,以前是“严防死守如临大敌”,而如今则在“如何提升网络素养”这个框架中探讨这个话题。有着强烈控制欲的成人,接受了新一代、下一代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上不可逆转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对于学校教育改革、教育生态系统重构、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是全民阅读形成、文化自信养成、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应基于“双减”政策指导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服务的进一步优化,通过馆社合作、馆校合作、馆际合作、家馆合作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