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是千百年来武术界告诫练武者如何提高武技的一句至理名言。有许多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太重视和理解这句话,认为:"太极拳走架缓慢柔和,只能健身,不能练功"。其实这是对太极拳不太了解。太极拳虽然动作缓慢,肢体运动柔软,它却能够通过身体柔软的旋转运动形式,接触对方的力点,让对方的力量改变方向,从而达到制服对方的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引导大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感兴趣,了解和掌握太极拳运动深邃的内涵及方法,只有明白了太极拳健身强体之理,懂练功之本,方得修心养性之道。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指导整个修炼过程。可以这样说,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体系,练好太极拳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根据前辈拳论和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相似文献   

5.
在邯郸,杨武两式太极拳特别盛行,我当时对太极拳并不了解,认为它是老年人练的拳,主要是锻炼身体用的。我为了练能“打”的拳,便开始练气功什么的,由于练功不得法,求功心切,太努、太僵、太过,6年下来练了一身的病,气滞、内气练反,植物神经紊乱、腹内难受异常,身心十分痛苦,又无人诉说。不愿对人说是学拳练出的  相似文献   

6.
怎样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有人甚至当了拳师,并不提倡不下功夫练拳,而是练习单操手的“太极动”或“站桩”。我不反对练习单操手和站桩,因为这是一顶辅助练功活动。但是,太极拳的功夫是每天循规蹈矩认真练拳得到的。很多身怀绝技的人都  相似文献   

7.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3):45-47
本期出场名家: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散打名将陈超江西省大余新城中学钟荣鹏同学问: 我是一名中学生,初学杨式太极拳,很想得到名家的指导。我想向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老师请教几个问题。 1.杨式太极拳的练功程序和步骤是什么? 2.太极拳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  相似文献   

8.
李正 《武当》2014,(8):23-24
俗话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它强调了练功的重要性,但练套路和推手本身也是练功。不过,在太极拳修炼的整个体系里还有专门的功法训练。其中的“静功”、“桩功”和“行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张宝银 《武当》2012,(9):21-22
太极拳"五字诀",是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也,乃武式太极拳宗师李亦畲先生所著。现根据本人多年练拳之心得,谈一些对"五字诀"的练用体悟。心静心静,就是心里宁静,心思专一,专心致志。太极拳推手练功,首先要求心静。只有心静,才能专心一意地体察对方动静、虚实变化。推手练功务必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不可自我伸缩。如果心不静,意不专,主动妄动,则会自我被动。推手只有心静,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0.
张宝银 《武当》2011,(1):16
推手: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一种练功方法和手段。推手练功,旨在落实拳理,掌握拳法。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功夫,均源于推手。推手双方必须遵守"沾连  相似文献   

11.
对26名坚持太极拳和练功十八法锻炼的老年人,进行了血浆t—PA、PAI活性的测定,并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和 CHD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坚持太极拳和练功十八法锻炼的老年人,血浆PA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HD组。这对防治AS、CHD等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内功修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秒丰 《武当》2005,(3):22-23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内功训练的。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根据师传的姚馥  相似文献   

13.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邵义会 《武当》2011,(5):15-18
陈式太极拳古朴,练功行拳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松为基练习太极拳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放松,练习陈式太极拳也不例外。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刚柔相济,虚实互换,松活弹抖……。初习此拳不好掌握这些特点,也不好掌握放松的  相似文献   

15.
刘骏涛 《精武》2005,(9):26-2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界各门派均有自已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和增长功力的功法,陈氏太极拳十三桩是前辈所传陈式太极拳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促进功力增长,有利于规范拳架,同时对养生保健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雅丽 《武当》2000,(6):25-26
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精粹,它不仅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及抗暴防身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且对人的个性修养及为人处世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太极拳拳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太极拳名家陈发科曾说过:“为人之道,以忠实为主;处世之法,以谦和为主。不忠实,则无信;不谦虚,则不进步;不和气,则无朋友。”笔者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就太极拳理与修身养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见太极拳动作松柔缓慢,多以为它不可能成为擒拿格斗的技术。事实上恰恰相反,太极拳柔缓的练功方法恰恰能为擒拿格斗服务。是一种极其灵活,适用性极强的擒拿格斗技术。 俗话说:“软绳能捆硬柴。”太极拳就是靠其柔软之功去“捆硬柴”的,千方百计地造成我顺人背之势,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由于身势极其柔软,需怎么变化,就可以怎么变化,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要刚就刚,要柔就柔,要上就上,  相似文献   

18.
许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刚刚学了架势就急于想了解各个招式的用法,以为太极拳是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其招式也一定很特别。我认为这是不明白太极拳技击与拳理、拳法和招式间的关系,对太  相似文献   

19.
我经常到国外去采访,切身感受到了太极拳在国外的巨大影响。在我身边也有很多人很想练太极拳,但是却不知道从哪儿学,也没有途径了解更多。太极拳另外一个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是它的动作看起来太过缓慢,似乎和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反差太大。现在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内的中青年好像对太极拳不是很重视,但是即将出国的人,他们在临出国前都要花时间学一套太极拳。  相似文献   

20.
翟维传 《武当》2005,(3):17-19
"松"在太极拳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武术报刊、杂志对"松"的论述也已很多,但由于不同人所练功法不同、前辈传授不同以及个人领悟能力不同等,均会对"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