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新感性理论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其产生的思想基础,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审美和艺术对新感性的造就以及对世界的重建等角度对其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新感性理论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其产生的思想基础,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审美和艺术对新感性的造就以及对世界的重建等角度对其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是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调和综合为一种新的社会批判哲学。他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在于使生命本能得到肯定和发扬,艺术和审美具有革命造反功能,通过造就“新感性”来改造和重建世界。艺术和审美通过虚构的审美形式实现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但马尔库塞的“本能革命论”是一种主观设想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批判”.正是在文化批判理论的总体框架内,马尔库塞试图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现代色彩的感性科学.他在审美理想与文化选择之间、审美活动与人的解放之间、审美形式与艺术的社会政治潜能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研究视野.然而,马尔库塞的理论学说只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美学乌托帮”,不能成为一门有助于人类解放的“审美人类学”,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观点使他陷入反科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拨.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是“走向解放的美学”。对人类解放的执是马尔库塞的终极目标。马尔库塞审美哲学的逻辑结构依照三个层次展开:(1)逻辑起点:对“异化情境”的社会批判;(2)审美中介:感觉革命和“新感性”的转换生成;(3)终极向度:“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表征出马尔库塞审美哲学依次递进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7.
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思想根源以及与艺术的关系、对世界的重建等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提出其新感性与前代哲人所谓的感性有本质的不同。本文认为,马尔库塞首次提出新感性这个概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感性"之所以能成为马尔库塞"新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与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感性"的压抑性存在有关,又与马尔库塞对于现有革命主体的失望有关.感受能力、反省能力、审美能力是马尔库塞人的"新感性"概念依次相连的三个重要特征,它们的完全恢复,实际上就意味着一个正常的、非压抑的人的重新出现."新感性"的提出不仅对既有社会给予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这种人的"新感性"最终还将为人类美好社会的形成和建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寻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广义政治学,本文试图通过在逻辑上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基本轮廓显示出来。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感性通过审美的维度合法地进入了政治实践领域;第二部分历史地再现了感性冲动在压抑的遭遇中如何以一种文化的形式维系着自己的权利;第三部分论述了艺术作为感性的崇高归宿将感性与审美形式历史地逻辑地统一起来,艺术启示着自由的感性真理。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无疑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乌托邦色彩,但是,他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深入剖析了西方后工业文明, 提出“新感性”美学作为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症的良方, 艺术—审美如何实现救世重任? 他进一步提出了艺术的异在性理论。艺术的异在性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 他在赋予艺术形式的本体论地位的基础上强调异在性是艺术形式的根本特性; 其二,认为异在性具体表现为艺术的自主自律性, 批判否定性、真实性和造就新感性四个方面。对于这一理论可以从社会革命和审美创造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评判, 从而全面把握其合理内核和激进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左派社会运动在史学领域的反映,新左派史学与前者在指导理论上有共同的渊源。在对美国新左派史学家的学术影响方面,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米尔斯和历史学家威廉·阿普曼·威廉斯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人物,正是他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和史学三个不同的领域为美国新左派史学家们提供了社会批判和历史研究的全新视角和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拉康"镜像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媒介与"镜子"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媒介作为镜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凝视、认同及幻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异化理论、人的解放理论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马尔库塞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试图找出二人在人学思想上的差异,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辩证地学习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16.
当今,在中国各地都分布着性质各异的艺术家聚集地,中国艺术区迅速发展是当代艺术模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与市场互动中的主要派生物。然而,仔细审视发现潜在危机——艺术家抛弃自身固有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就放弃了艺术语言本身,更多地投入到以集体运作的“大一统”之中,风格的缺失和面目的重复成为当代艺术最大的弊端。文章就艺术区的形成与发展,艺术区在市场运作、经营、利用上对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价值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利弊,作出分析,提出警示。  相似文献   

17.
从超越浪漫主义理论遗产,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其实是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是在卢梭开启的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中生成的。其"根源",不应以现代性的方式,在年代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寻找,而应该理解为其本质和样式。浪漫主义的"根源"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轻蔑和仇恨这种奠基性情绪。  相似文献   

18.
"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即广义艺术,是指包括狭义艺术在内的在教育教学中能给教育对象美的感受和陶冶,对教育对象的身心能产生积极和谐发展的影响,能提高个体和群体组织的工作效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文章从"艺术兴学"背景下"艺术"的定位和"艺术"定位对学校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单向度"理论展开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科技理性是"单向度"产生的元凶。"单向度"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单向度"导致了工人阶级发生转变,社会变革受到遏制。"单向度"虽存在其理论局限性,但对人们的价值导向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是造成社会异化的根源,社会异化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集中表现为“单向度的社会”。同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一样,我国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异化,极大地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尔库塞的社会异化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善用技术理性,坚持多面性的社会和谐观,更要注重人本精神,保障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