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荀子心目中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实即指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已,止,即半途而废的意思。首句即提出论点,统领下文。一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靛青;蓝,草名,蓼蓝,叶子可作染料。而,转折连词。可译为“但”,“却”。这是一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比,均为介词。译时将补语“于蓝”分别移于动词“取”和形容词“青”前作状语,即“从蓝草里提取”和“比蓝色更深”。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出此。比喻一。说明只要认真学习,持之以恒,就必然一代胜过一代。这是对儒家固守旧礼、鼓吹“今不如昔”谬论的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这是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而”是转折连词。第一分句的“青”应当是主语,“取之于蓝”是偏正词组作谓语(“取之”是正,“于蓝”是偏)。“之”代替“青”使“青”复现,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两个“于”用法不同:前一个要译成  相似文献   

3.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4.
《劝学》篇中谈及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5.
青出于蓝     
《荀子·劝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成语“青出于蓝”就源自荀子的这句话。这里的“蓝”指的不是颜色,而是一种染青植物。意思是说,青色的染料是从蓝这种植物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这种原料的色泽更鲜艳夺目。荀子说的这句话是把“提取过程”比喻为“学习过程”,强调只有经过学习才能  相似文献   

6.
袁逸仙  赖学军 《文教资料》2013,(28):47-49,60
“善假于物”语出《荀子·劝学》,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人之所以为人才”的识别技术和方法。发现和认识人与人才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理解语文特级教师之所“特”,对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部分语文特级教师“善假于物”的教学案例,根据教师所“假”之“物”与所授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联系对特级教师之“善假”进行实证性研究,期望能为语文教师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吴志军 《天津教育》2014,(23):109-110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这句话,很多教师都明白,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成为一个“善假于物”的人,将“物”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有两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一是可“假”之“物”有哪些,二是怎样的“假”才称得上“善”。从备课的角度,各种报刊、书籍,以及网络上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都应纳入教师的视野;从上课的角度,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教学媒体)当为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8.
丁声扬 《广东教育》2006,(12):34-34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10.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况《劝学》假借古之“章句”以道今之“情物”,同作者之运化,断章而得列于笔舌妙品,善运不亚善创,初无须词尽已出也。———钱钟书《管锥编》  相似文献   

11.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名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善假于物”常被人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假于物”,也会收到奇妙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巧借相关材料来突破教学难点谈谈个人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名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善假于物”常被人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假于物”,也会收到奇妙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巧借相关材料来突破教学难点谈谈个人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4.
文言虚词     
勺1.练点 1.“而,,“乃”“且,,“为’川焉” 2·“以洲因”“于,,“则”“之,, 3.“何”“乎”“与’,“其” 4.“若,,“所,,“也,,“者,,新活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 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朝而往,暮而归 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敏而好学,不耻  相似文献   

15.
课文《孔雀东南飞》的注解对“兼愧贵家子”解释为 :同您家少爷结婚 ,更感到惭愧。兰芝有什么可惭愧的呢 ?她是个农村姑娘 ,嫁到城里的富贵人家 ,丈夫又是个府吏 ,够荣幸的 ,高兴还来不及 ,说惭愧真没来由。课文明显有误。“兼愧贵家子”是个使动句 ,“愧”这个不及物动词后边带上宾语“贵家子”应译为 :“更使您家少爷蒙受羞耻”(即“辱没了您家少爷”)。这种使动句式 ,文言文中俯拾皆是 ,不必赘言。须知 ,“兼愧贵家子”这里的八句话为兰芝告别婆母时说的自谦之词 ,兰芝说自己“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而实际上 ,她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劝学》中有这样两个含“故”的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文献   

17.
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力量,首先就应该是注重学习,热爱学习的人.在教师佳节之际,就谈谈有关学习的话题. 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教育家荀况作《劝学篇》,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是知识的积累,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为学之道,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相似文献   

18.
付建军 《初中生》2008,(9):24-27
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委婉地宣泄出去。如果所借之物就是眼前所见之物,所托之心表现为某种道理,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物明理”。  相似文献   

19.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只要善于借助外物,就能如虎添翼,大大提升自身的能力。假使在日常交谈或写作中,善假于物,移花接木,就会使我们的语言精彩无限,新意连连。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也能够将学到的人文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学习方法是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荀子早已有精辟的论述。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表明只要在学习中“善假于物”,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便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和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