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而高中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再加上很多教师不够完善的教学活动,这使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不易学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获得了知  相似文献   

3.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清人刘开曾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题意识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5.
《师道》2012,(9):59-59
凡是教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真是不会问问题——别说主动问老师问题了.就是老师提问。愿意主动回答的都没有几个。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可惜现在的教学,往往只顾“学”而置“问”于不顾。  相似文献   

6.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7.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是前提,不会学习则难以获得知识,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做事”、“生存”了,如何学习、求知?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呢?我国清代学者刘开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道出了学习、求知与发问之间的关系,要学得知识,就要发问,就要善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许美玲 《天津教育》2022,(8):183-185
<正>关于问学,清代刘开在《问说》里面是这样阐述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相辅而行”四字已然对“问”“学”作出了很恰当的解释。而深度学习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真学善思,在深入的问学中,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基于学习中心而倡导的旨在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即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导向,  相似文献   

9.
援疑质理     
援疑质理,就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古人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教学,总是双边活动,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问,就是既学又问。援疑质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惟,发展学生智力,并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援疑质理,我们注意设疑立障,因势利导;考是问非,求理所安;沿波讨源,以显其幽;徐行却立,处静观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 :“问与学 ,相辅而相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因此 ,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 ,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了思维的方法 ,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所以 ,设问置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清人刘开曾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题意识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出好的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除了种种心理障碍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4.
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重视、激励、引导学生“问”,它是对单纯的师问生答,重答轻问的一个挑战,是对课堂结构的一项改革。一、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的意义●从教师角度看1.是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教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质疑,可以直接了解学情,达到心中有数。2.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课…  相似文献   

15.
智勤  于亚鹏 《江苏教育》2023,(50):79-8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语有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贵有疑”。可见提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学问是什么意思?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师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智力的背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俗语说:“学问,学问,学习贵在有问。”要想长进学识与能力,必须多问善问,“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创设让学生“悱”“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越学问题越多,探求欲望越强烈,这才是理想的课程环境。可是,长期以来,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被曲解、简单化,只注意了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而忽略了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没有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清代刘开的《问说》中有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此论足可见"问"之于治学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课堂教学中"问题组群"的设置与应用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夏琨 《学苑教育》2023,(19):12-13+16
古语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课堂专注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探寻课堂提问的策略,搭建课堂提问的桥梁,以此让问题引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仅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