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前言笔者两年半来,为寻找民国时期的外交档案访问了台北和南京。本文的目的是以十数次访问该地档案馆所获成果为基础,在已见史料的范围内对民国时期外交档案的保存、开放情况做一介绍,到目前为止有关民国时期的外交档案,日本学术界的一般说法是民国15年前的部分文书,保存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内并被开放。其他部分保存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台北,仍未公开。此外,就档案分散在大陆和台湾的情况来看,不仅日平,即便在海峡两岸的学术界里也没有被介绍。实际上,现在两岸外交档案的公开情况,已经有了和以前的说法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2.
广角博览     
《档案》2004,(6)
刘维荣在《山西档案》年第期撰文指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正式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文中说,台湾近代史所从上世纪年代开始着手口述档案研究工作,注重访问记录“重要当事人”,到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已出版了一系列口述史丛书达上百种,还办有《口述历史》期刊。从目前所出“口述历史”系列丛书来看,访录对象包括了民国军政、工商、文化、教育、科技、宗教等各界重要人士,知名度高的诸如白崇禧、吴大猷等。中央研究院下属的近代史研究所创办于年,当时担任筹备主任的郭廷以教授便已注意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年月,近…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1月17日至24日,应台湾中华两岸交流协会邀请,由局领导贲道红带队的江苏省档案局档案文化交流考察团一行六人赴台湾,就口述历史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和两岸民国档案研究成果交流、宗教档案的保管保护等展开了交流和考察,进一步加深了两岸同行彼此的了解,加强了海峡两岸档案界的学术交流,增强了两岸历史档案文化的相互沟通。一、交流考察基本情况考察团在台期间,先后访问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中台禅寺。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赵增越 《历史档案》2017,(4):106-106
由刘铮云所著《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一书,2017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学人丛书》之一种。刘铮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长期负责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工作,负责建置了内阁大库文件数据库,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三个清代档案典藏机构的数据库整合到一个检索平台上,使研究者可以同时检索三个数据库的内容,并得工作之便,从事清代政治与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台湾行     
5月5日下午5时从香港起飞,不到2小时,“中华航空”的飞机载着我们上海市档案馆一行4人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出得机场,天已经黑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吕芳上所长,早已等候在出口处迎接。他1994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开会时与史梅定副馆长相识,后来来过上海,笔者和此次一起访台的陈正卿先生都与他见过面。蒙他亲自驾车来接,着实令人感动。 学术座谈会上 我们到台湾主要是参加吕所长发起的名为《档案与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座谈会。到达的第二天,即5月6日,会议在近代史所档案馆报告厅如期举行。说是学  相似文献   

6.
唐珂 《档案学研究》1990,4(4):78-78
从最近收到的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9月出版的《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8期上看到,该刊公布了《上海市档案馆开放档案全宗目录(第二批)》,内容主要为上海市政府、各银行、同业公会自本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档案,第二批开放目录共计14页,123个全宗。第一批开放目录曾在1988年9月出版的该刊第6期登出。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28-29日,“中国古文献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  相似文献   

8.
“中研院”院长背后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中国科学、文化研究的最高机构,其院长当然应为学者,而不能是与学术无关的纯官员;  相似文献   

9.
2013年冬,笔者访学于台北,在“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朱家骅档案中发现颇多.朱家骅(1893-1963),字骝先,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早年毕业于同济德文医工学校,两度赴德留学,1922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朱家骅是民国时期学人从政的典型.在学界,他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德文系主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校长,两广地质调杳所所长、中研院总干事及代理院长等职.在政界,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兼调查统计局长、考试院副院长和行政院副院长等职,三次出任教育部长.他利用其在政界的地位和权势,推动文教学术事业的发展,以竟学术救国之志,贡献颇著.在他的档案中,笔者发现其与周恩来的一次往来通信,事关抗战初期离开中研院史语所前往延安的王湘、杨廷宾回所工作之事.兹录如下,并作考释.  相似文献   

10.
<正>由刘铮云所著《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一书,2017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学人丛书》之一种。刘铮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长期负责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工作,负责建置了内阁大库文件数据库,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三个清代档案典藏机构的数据库整合到一个检索平台上,使研究者可以同时检索三个数据库的内容,并得工作之便,从事清代政治与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评论》2010,(8):70-70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迁往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熵、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流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15日至23日,以南通市档案局(馆)苏远明局(馆)长为团长的南通市档案学会代表团,赴台湾进行档案学术活动。代表团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有关张謇与民国南通企业的档案,共复制档案86件974页,同时代表团还对研究所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考察,颇有收益。  相似文献   

13.
去年9至12月,我应台湾云林科技大学邀请,赴台湾讲授"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也应邀赴台湾"故宫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研究中心、台南艺术学院等单位作学术报告.这是我第三次踏上祖国宝岛,与前两次相比,虽没有方方面面宴请、迎送等"礼遇",但却更深体会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挚情.  相似文献   

14.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竺可桢致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信函一封,经考证其落款时间应为1941年6月20日。该封信函主要涉及竺可桢对叶企孙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一职的态度,多次辞浙江大学校长一职及推荐继任人选等问题,筹设中央气象局及有关人选问题的应对之策等诸事,颇具史料价值,但该封信函却未被收录至24卷本的《竺可桢全集》。  相似文献   

15.
1992年9月12日至25日,应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的邀请,大陆清史、档案学界王钟翰、韦庆远、王戎笙、冯尔康、阎崇年、刘耿生、柏桦、林岷,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徐艺圃牵头,一行9人经香港到达台北,参加“海峡两岸清史档案学术研讨会”.《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台北“中央研究院”和台湾大学等学术团体及个人对大陆学者的访问十分重视,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热情欢迎.9月14日上午,“海峡两岸清史档案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开幕的当天,《民生报》以“清史研究 跨越海峡 系列活动 今天开始”为题发表新闻.在台南市与成功大学历史系师生举行的座谈会,《联合报》称这“将是台南市文化学术界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16.
杨继波 《历史档案》1999,(1):131-133
中葡之间的澳门问题发动于明朝中叶,贯穿于整个清代。现存明清时期有关澳门问题的中文档案相对集中保存在三处,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其中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存清代澳门问题档案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原本为一个整体,由于历史原因分存海峡两岸。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所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形成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主要是当年葡萄牙租居澳门时中葡双方的公务往来文书,多系清地方政府与澳葡当局的往来事务。本文仅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关澳门问题档案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港台地区古籍数字化资源述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虎 《电子出版》2003,(8):8-11
一、台湾地区 与大陆和香港相比,台湾地区在古籍数字化方面起步较早,早在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就开始着手开发“瀚典全文检索系统”。20年来,台湾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元智大学、淡江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开发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古籍检索系统,也在  相似文献   

18.
正陈诚从1931年2月开始写日记,1964年1月生病搁笔,时间长达三十余年,虽有部分年份散失,但保存下来的日记亦多达二十余年。2015年7月,《陈诚先生日记》由台湾"国史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印行。日记卷帙庞杂、内容相当丰富,1949年以前多半谈军事,有些遗憾的是缺佚很多。不过1937年8月开始的淞沪会战,一直到上海撤守,陈诚日记相对比较完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视角独特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清乾嘉扬州学派研究计画(划)”研究成果,点校本《汪中集》之出版,意欲为研究清乾嘉扬州学派的  相似文献   

20.
屈万里读过高中,由于时局动荡,没有获得毕业证书。其“最高学历,只是在北平郁文学院肄业,用屈老师自己的说法:‘那是一所野鸡大学,我在那里挂单过一年’而已。”①但是,据刘兆祐介绍,他生前已出版著作21部,②另据刘兆桔《屈万里先生著述年表》统计,他所撰写的论文约230篇(420—447页)。屈万里1957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9月至1968年2月任台湾“中央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