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前段时间正是一年一度的“国考”时节,在高考前,有诸多职能或非职能部门发布相应措施“保考”,首先是城管部门,高考来临,全面禁噪音;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发布高考信息,指引迷津;各名校的名师纷纷在报上献计献策指导学生如何复习如何应考,如何调整考试心态;更有已考上名校的状元们为师弟师妹传经送宝,介绍成功经验;营养专家及时为家长们推出高考菜谱;公交公司宣布凡是参加高考的考生们在考试期间可以免费乘车;深明大义、助人为乐的近2000名的哥的姐纷纷表示高考期间为方便考生免费接送;气象部门提前为考生播报天气消息;交警们也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从1999年起.连续4年跟踪全国高考200名状元.发现在20个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的是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以前备受关注的记忆力仅排在第十七位。所以高三备考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学生备考心理调适,是帮助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高考评卷结束后,不少报刊对高分考生进行宣传,称之为“状元”。各地出了不少“状元”,且有“理科状元”、“文科状元”、“外语状元”之分,有的还登了照片。接着就是电台广播“状元”事迹,“状元”介绍经验。至于对“状元”母校的宣传更是花样翻新了。对于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应当向他们祝贺。雏燕展翅、好自为之、前途无量。但这样大张旗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各地都会产生一批高考“状元”。这是分数考试制的必然产物。考生能成为当地的高考“状元”,这既是学生的胜利,也是家长、学校的成功。他们的经验,应该总结,值得推广,肯定会对全国广大家长有借鉴、启发的作用。所以,本刊这期隆重推出了北京市文科高考“状元”。我们不但从这个同学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挖掘了这个  相似文献   

5.
《教育科学论坛》2002,(6):70-70
进入5月以来,高考的气氛赵来越浓厚,“十年磨一剑”,高考在这时成为了考生们的头等大事,而这时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也就尤其重要,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已经结束了。一模是考生的第一次实战演习,也是对一年来复习成果的第一次检验,所以无论是考生还是老师都对一模成绩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6.
“今年一律不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今年高考成绩放榜时,面对媒体,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掷地有声地郑重兑现了去年的承诺。“其实很多优秀的考生都有可能成为状元,高考中谁考得高一分、谁考得低一分,都有其偶然因素在内。所以统计状元是不太科学的。”消息甫出,许多有识之士都倍感欣慰。  相似文献   

7.
正高考成绩刚刚发布,高考"状元"便成了媒体上最大的炒点。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去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希望进入北大中文系。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成为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们的身影和故事迅速进入公共视线,接受媒体的集体挖掘、热捧,一时间,高考"状元"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早就三令五申,明确要求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不得对高分考生大肆渲染。然而,禁令年年发布,炒作却从没有停止,甚至衍生出各种变着花样的奇怪玩法。那么,到底是谁在炒作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进入5月以来,高考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十年磨一剑”,高考在这时成为了考生们的头等大事,而这时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也就尤其重要。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已经结束了。一模是考生的第一次实战演习,也是对一年来复习成果的第一次检验,所以无论是考生还是老师都对一模成绩非常重视,尤其是考前报志愿的地区,一模成绩往往是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因此,不少考生认为一模成绩就代表了高考成绩,一旦一模成绩不理想就灰心丧气。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学生, 由于自己觉得考砸了,就什么也提不起精神来,连学校组织的高考咨询会也不想参加了。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我该对这些学生如何进行辅导呢? 黄小华  相似文献   

9.
又到了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生废寝忘食挑灯夜读迎战高考的紧张关头。考生和家长们奋斗、拼博、担忧、焦虑,无一不期盼自己或儿女能够一举夺魁、金榜高中。做为青少年期刊的编辑,我们同样希望和祝福我们的每一个读者和每一位考生都能顺利渡过高考这人生的第一大关,博得优异辉煌的成绩。所以在高考钟声临近的时候,我们刊载了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对几位往届状元的访谈,希望他们的经验对今年的考生有所裨益。——编者  相似文献   

10.
胡博 《考试周刊》2007,(8):11-12
高考不仅是考知识、能力,而且也是在考考生的心理素质。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考验,但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根据笔者带了十几届高三学生的经验表明,考生在每堂高考考试中,要特别注意两个黑色“五分钟”。  相似文献   

11.
【原文】热炒“状元”误人子弟·梁沂滨·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各省市的高考“状元”们纷纷浮出水面。一些名牌大学决定,各省市、自治区的“状元”凡报考该校的,可得5千元奖学金;一些地区纷纷以“XX中学飞出一只金凤凰”、“文科状元昨天诞生”等为题发布消息、刊登照片,介绍“状元”们的事  相似文献   

12.
今年高考,笔者又作为老师参加了“送考”。不仅学校重视“高考”,家长更是格外重视,一人考试,全家出动的情况非常多。去年,报纸还刊登了考生家长在考场外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的消息。今年6月4日《新闻晨报》上的一则消息又引起了我的关注。消息说,6月3日,436名洋学生在复旦大学参加了专门针对外国学生的“洋高考”,与去年第一次在上海举行的“洋高考”相比,今年的送考大军明显减少,考场门口只有约20名家长。送考家长之一的日本人中井先生表示,如果不是恰好出差来上海,他也不会来送考。一名独自从青岛赶来上海参加考试的德国考生说,出发前,在…  相似文献   

13.
李军召 《考试》2003,(6):45-46
被称为“中国高考研究第一人”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曾经对20个因素在高考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出乎意料,在高考中作用名列第一位的并非学习基础,而是心态,考试中的心态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一位,考前心态据第二位。学习方法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三,学习基础在高考中的作用只名列第四。换言之,考生的心态成为影响高考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用2000年山西文科状元杨长涌的话说,高考考场上决定成功与否的诸因素中,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带来许多发人省思的教育信息。关于“女状元”辈出的消息,并非始于今年,只不过今年又一次被验证和强化。北京今年和去年文理两科的“状元”均为女性;陕西今年文理科3名“状元”均为女性;各地的文科状元大多为女性;上海今年文科前10名中,7名是女性(去年8名是女性)。高考成绩,尤其是文科“男不如女”已是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文科院校的女生更是占绝对优势。今年北京重点大学录取的文科学生中,女生占73%。北京外国语大学1994年招收的男女生比例,已为1.3:8.7,必须降格以求才能招到男生。去年,上海大学也传来美院招生几成女生一统天下的消  相似文献   

15.
坐在图书馆里,回想去年7月前后的日子——那是高考成绩出来后报志愿的日子,是“选择”第一次成了生活中最重要问题的日子。我想,除了那些高考成绩极其出类拔萃的人,其他所有高考考生以及家长都在权衡再权衡、推算再推算……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广东实验中学一举创造了广东高考的三个新记录:广东高考“第一人”——黄仲强一人独得广东省化学类高考总分“状元”、英语Ⅱ高考总分“状元”及英语单科“状元”。广东高考“第一班”——首届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49人100%上重点线,其中,总分800分以上的有22人,总平均分为785.14分。广东高考“第一校”——总分800分以上的人数达41人44人次,单科800分以上79人次,700分以上182人次,重点率为82.92%,夺得两个总分状元和两个单科状元,是广东省高考高分人数最多、比例最高的学校。那么,广东实验中学有什么备考经验呢?为此,记者采访了…  相似文献   

17.
前年高考过后,江苏考生普遍反映化学试题较难,他们说“几乎每道题中都有弯子”.笔者也有同感.去年江苏省化学高考试题的题给条件大多比较隐蔽,很少平铺直叙的.因此,如何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就成为考生们正确解题的关键.下面笔者就前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隐含条件做以下分类阐述和解析.  相似文献   

18.
《南昌教育》2004,(9):11-12
南京不少名校校长从未像今年这样“窝火”:高考成绩公布后,南京又一次落在兄弟城市后面;在前两天的志愿填报现场,平时不错的考生看着到手的成绩,和家长们一起黯然落泪。今年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面前:在考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本科达线的考生下降到4700人,比去年反而减少600人。几乎集中了省内最好教育资源的南京,面对“高考之痛”再次降临,连日来,很多人都在反思。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中,有一道题目是让学生用“北大、清华、高考、状元”四个词,编一段150字的笑话,要求积极健康、幽默诙谐、机智风趣。“编笑话”难倒了众考生,因为远超过了他们的应考预期。  相似文献   

20.
策划动机时值6月,全国几百万高三学生迎战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广大考生经过长期紧张的系统复习,犹如蓄势待发的利箭,希望以最佳状态进入7月的高考场。众所周知,“十年寒窗一朝见分晓”,在激烈的竞争中,拼的是智慧、毅力和体力。然而,怎样才能使三者有机结合、最佳运用?此刻,考生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多年的高考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在最后关头,健康积极的心理,源自内心的强大的力量才是考生们真正急需的。“心灵的引路人”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往往可以改写命运,为了切实地给考生以帮助,本刊采编部特别策划,采写了这篇关注考生心理的文章,希望藉此给“热”战中的考生们一丝清“心”的风,一些新的领悟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