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性质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性质。因此,要全面完成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益处。  相似文献   

2.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是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校外童声教学中,教师要围绕音乐课程的性质,将审美体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学生精心设计体验性活动,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在音乐的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由此引发内心的情感而全身心地歌唱。童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音乐听觉体验,在聆听中感受与体验音乐;同时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且要培养多种音乐审美能力,扩大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呢?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而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又要求:“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经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这些无疑体现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体和学生审美体验个体差异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因此,课堂上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过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欣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小学音乐欣赏课则应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欣赏活动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欣赏,达到审美教育目标。本文对小学音乐欣赏课中体验教育与音乐欣赏有效性融合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审美体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激励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审美体验价值”的新观点,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并且在审美体验中展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审美体验的价值,是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为了使生命活力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涌动起来,实现审美体验价值,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价值愈显重要。址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审美体验价值是艺术课程价值中的根本性价值。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耐心、细致地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其感情体验的间接投入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领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情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感受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开始,逐步深入到创作者对作品付诸情感实践体验的全部过程。这不仅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投入的基本要求,也是情感体验投入在音乐教学中实现艺术超越的重要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一、我的感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知识教育,而轻情感体验与感悟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音乐学科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各个不同的音乐教学领域中.在教学中应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听为媒,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真正实现音乐学科的"审美体验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新课标把渗透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在音乐教学中最佳的方法就是运用音乐是情感艺术的特点。充分调动教师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启迪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化为自己的心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联想与想象,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小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可见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体验是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  相似文献   

17.
陈蓓 《教书育人》2012,(23):78-79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实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生命体验。在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断注重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以音乐为本、回归自然,大胆地说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在一次又一次讨论中得以回归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李新莉 《山东教育》2003,(32):48-48
音乐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的音乐感受。这种感受能激发出人们精神的火花,拨动人的心弦。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深层次的理解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从中获得审美满足,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新课程标准对音乐体验活动高度重视,倡导学生在获得愉快的感受与体验下,充分展开想像,富有独立见解,把学生的体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拥有丰富的体验呢?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音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  相似文献   

20.
孟虹 《成才之路》2010,(30):65-65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高中学生,更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