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童 《出版经济》2004,(6):16-17
读者是书店又恨又爱的人。恨的是书店要使出浑身的解数,不断地使读者满意;爱的是读者给书店,带来生存和发展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2.
高考与足球     
李长江 《新闻传播》2006,(7):I0001-I0001
炎热的六月,能给大家的心情火上烧油的,有高考。还有于9日开幕的足球世界杯。 这二样东西,都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们能给人们带来喜悦,快乐,恨的是,也给大家带来了无言的心痛和苦楚。  相似文献   

3.
萨达姆被生擒,利比来宣布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武器,伊朗表示要与联合国合作,接受武器核查……一时间,布什的反恐战略似乎旗开得胜。如果布什赢得了比赛,就意味着既有的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则要推倒重来。你对之爱也好,恨也好,都要设法寻求一套在这种秩序中生存的现实战略。  相似文献   

4.
对一名记者来说,世界杯真的让人又爱又恨,在韩国的38个日日夜夜既让人体会到足球的无穷魅力,也让人感觉到竞争的残酷。 世界杯难采访,光是32支球队以及那么多的分赛场就会让你找不着北。我们在来世界杯之前,报社以及体育部的领导就多次开会研究,让特派  相似文献   

5.
伊里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名记者,名作家。今天重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撰写的几十篇政论通讯,50年前的欧洲战场、50年前苏联人民的浴血奋战,依然历历在目。 在那一场战争中,爱伦堡始终和人民、士兵滚打在一起。他是一名记者、一名政论家,又是一名战士。他是用笔作战的,他的笔下有干钧之力。他的心、他的笔触,是和他的祖国、他的人民相连的,是和士兵的艰苦、和士兵的血汗相连的,是和战争的进程——失利和胜利相连的! 从爱伦堡笔下流出的是充满着对祖国、对红军的爱,充满着时敌人的恨,他那犀利的文字,使敌人胆寒,使人  相似文献   

6.
读书煞风景记古人以焚琴煮鹤为煞风景事,这是说高雅中的不协调俗举。若说到贪脏枉法、杀人屠城、遍兴文狱,这些不人道的事本属残暴,毫无风景可言,因此不言煞风景。煞风景,须有风景可煞。读书以来,有悲有喜,有恨有爱,有三种书读来构不成恨,但以为是读书煞风景事,...  相似文献   

7.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美学丛书”的问世,是我编辑美学系列丛书一个过程的终结。历史总是分为若干过程的。我们追求的不是过程的辛苦,而是结果的成功。但在这过程中,却又往往充满着惬意和愉悦。我爱美学,不论是在大学时代还是踏入出版社的门坎。1983年——我刚到出版社的  相似文献   

9.
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间,我要写,我绝不会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巴金《随想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自爱与自尊     
自爱者人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相似文献   

11.
恨他可以用标准英语、普通话、闽南语和广东话,滔滔不绝喷他的傲慢与偏见的口水N小时!我恨他微博粉丝快增至四万,而且都是遍布全国滴十八岁女同邪!世上就是有这等有福气的老顽童。顶!OK,就在这里揭他疮疤吧。先要在此郑重声明:我绝对不是这老家伙的朋友,我俩多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一个"恨"字!因为,爱可以淡化,可以变为恨,而恨是永久的!我恨他可以懒得什么都不做,可以睡一整天到自然醒,可以无忧米,可以花钱买古玩、字画、奥特曼和歌斯拉,可以不劳而获!我恨他可以用标准英语、普通话、闽南语和广东  相似文献   

12.
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如此,整个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国家。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所谓的"自由价值观"和"美国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3.
我爱书店我爱发行孙晓明新华书店自1937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之后,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六十周年纪念之际,作为一个“新华人”,我非常高兴,感触良深。自孩提时代起,除了衣食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对书象许多爱书的人一样,我也情有独钟,觅求有加,有时...  相似文献   

14.
现在社会上,讲“爱”特别多,谈话里、电影、电视里、广告里、各种文学作品中,多得不得了。好像“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大概是“文化大革命”中“恨”讲得太多了,搞得人们处处、时时、事事都要突出一个“斗”字,“斗、斗、斗”,八亿人不斗行吗?斗得太残酷了。人们因此太需要“爱”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现在得冷静下来客观地想一想,天下的事本来爱和恨都是不可缺少的。只讲一个字,就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社会会难以正常发  相似文献   

15.
爱他的人千倍地爱他,恨他的人万倍地恨他,前者何只万千,后者寥寥二三。他,就是湖南衡阳日报社离休干部、主任记者李升平。在中国新闻记者群中,李升平以杂文式的批评报道独树一帜。他的文章富有激情,关注民生,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党风记者"、"业余纪委"、"反腐斗士"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崇高荣誉,是他几十年新闻记者生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监考     
有师曾套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当时,作为学生,我正梦想着自己有一天篡夺“监考”的宝座,那是何等快意啊!终于在实习期间,学校要期中考试,安排了我们实习老师监考。  相似文献   

17.
《记者摇篮》2005,(10):7-9
7月8日,一个火热日子,丹东市文化宫充满着火一样的激情:来自全市数百名新闻工作者,用激动和敬佩的心情倾听丹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彤的演讲。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为八个大字喝彩:我是记者,我是党员!  相似文献   

18.
王丹容 《新闻实践》2012,(11):14-15
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是一道有分量的新闻大餐。花心思调配就可“色香味”俱全:恨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啃好这一骨头有挑战、有难度。摸清年轻记者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温州日报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机制,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年轻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洪昭光教授的健康新观念第一条就是“提倡少量喝酒”。喝酒这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又爱又恨。一点不喝吧,谗得慌,喝多  相似文献   

20.
天津人,1952年毕业于师范学院,天津作协专业作家。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北洋遗怨》、《爱、恨、仇》、《爱的荒原》、《桃儿杏儿》、《买办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