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是如同他的主张一样的意境悲凉、韵味隽永并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优美散文。北国之秋,在作者看来,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接着作者选取了破屋、天空、驯鸽、牵牛花、槐树、槐花、扫帚丝纹、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意象来描写故都的秋。破屋不言凄凉,凄凉无限。天空很高,又是碧绿色,说明秋清,很能引起作者幽远的感触。驯鸽有声以动衬静,写出了秋静。碧绿的天空,驯鸽的羽毛或灰或白,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并以秋草作陪衬均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槐树、…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幽雅的意境 ,忧思落寞的情怀 ,形成一种美丽的忧伤 ,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因此许多文选都选用了它 ,它也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篇郁达夫作品。这的确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密不可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都抓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一文眼去赏析文章所描绘的景物 ,所寄托的情怀 ;赏析真切、细腻的笔触 ,映衬对比的手法 ,如诗的画面 ,隽永的意境 ,这无疑是本文的要点 ,也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可是 ,往往被教学所忽视的 ,却又是本文大有别于其它散文作品的描写中的议论 :一边描绘其秋的…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带着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集登上“五四”新文坛,便因其“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时间,褒贬毁誉纷至沓来.争论最集中的是“色情”描写,责难颇多,为敌为友者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指责《沉沦》中的“色情”描写。即使在郁达夫殉难异国之后,这种指责也不曾停歇。新中国最早评论郁达夫的文章这样评述“描写个人的悲苦经历,描写性的苦闷,描写变态的性心理,描写妓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5.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和散文作家,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民。这大大震惊了沉缅在艺术中的郁达夫。从此,他开始提倡无产阶段文学,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但他对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又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他离开大革命的洪炉。举家迁往梳州。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着力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文笔精致优美,力图借此陶冶人们的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表现出他远离政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江南的秋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说,江南的秋“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生于江南秋月里的我,却觉得这正是江南的迷人之处。一点点慵懒。一点点温和,总能让人想起梳妆时的江南女子,美得不沾丝毫俗尘,淡黑的眼眸倒映出幽蓝的天空,白皙的皮肤吹弹可破,忧伤的嘴角似乎牵记着点点愁思,纠缠进了无边的西湖中。那一点点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美得像杯上好的碧螺巷,清,淡,雅。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涵。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惟其如此,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裴多芬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境界。而郁达夫可谓“若为秋之故”,二者皆可抛了。应…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11.
如同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使郁达夫蜚声中国现代文坛一样,他的游记创作也使他获得“游记作家”的称誉。故乡富春江绮丽山水的从小熏陶,使郁达夫一辈子酷爱美丽的大自然,对山光水色有特别敏锐的审美感受。在坎坷、漂泊的生涯中,郁达夫的游踪遍布东南六省的名山大川、古迹胜景,留下了大量的纪游作品。他的游记以描写浙东风物的作品数量最多,其次便是对福建山水人情的歌咏了。郁达夫之与福建似乎有一种特殊的亲情,1936年2月初他应当时的“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只身来闽出任省政府参议和省府公报室主任,直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一向被人称为“中国的卢梭”,相似的命运和遭遇、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吸引着郁达夫走近了卢梭。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卢梭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郁达夫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的皮及诗情画意的自然描写。  相似文献   

14.
对郁达夫小说,评论界历来有所指责,有人说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的同情。”这种舆论使郁达夫及其作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消极”、“颓废”的灰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就成为郁达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郁达夫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表现有二:第一,不少作品存在着露骨的性的描写,毫不隐蔽地暴露了肉欲苦闷,官能刺激。第二,许多作品的基调忧郁感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所写的景物素净、淡雅,北平的秋景应当有更值得称道之处,面对郁达夫的选择,论者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郁达夫笔下的素净、淡雅的景物体现了他的平民意识。如:“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17.
刘丽萍 《教师》2012,(20):114-115
《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在斗争的痕迹。本文通过评论《故都的秋》的美,来探讨分析郁达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历史的发展 ,我们对郁达夫作品中的性爱描写要进行再认识。首先 ,人们对一些性行为的态度变化应该影响到对郁达夫作品中某些性爱描写的认识。其次 ,我们把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与他本人的散文、日记等联系起来考察 ,又可以发现其小说中的有些描写实际上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最后 ,再把郁达夫的作品放到性爱文学作品的历史长河中看 ,可以看到郁达夫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时显得难以把持 ,但仍在展示生命的内蕴上提供了丰富的景观 ,寄寓着创作主体对人类生命内在的某种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写作上能给人有益启示,叙述事件、描写景物、刻画人物都需要仔细观察,在观察基础上生动叙述、描写,进而生发感悟,升华写作内容,揭示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