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重新思考大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确立以生命教育为理念建构大学生命课堂.对于大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的价值性目标直面每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应在课堂中展开对自然生命的呵护、对社会生命的培育和对精神生命的激扬.生命课堂中只有教师从权威走向对话、学生从接受变为探究、知识从应试转向生活才有可能实现生命教育的理念.为了实现生命的发展,生命课堂的实践中应重视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与统整性、教学过程的生活性与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多维性与发展性.  相似文献   

2.
职业幸福是教师生活的目的,是美好教师生活的内在向度,表征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境界。教师职业幸福存在于教师个体与工作环境的日常互动中。当前,树立专业自信,增强自我功效感;视教学为"召唤";自我赋权,提升实践能力;同侪合作;走出"舒适地带",持续专业发展,是教师建构职业幸福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专业阅读影响着教师教学生活的品质、专业成长的品位。个体的阅读能擦亮自我的底色,为专业成长奠定基石;群体的阅读能与自我的生命相遇,为团队行走建构方式;集体的阅读能促进彼此价值的认同,为共同体的发展引领方向;专业阅读、专注实践、专心建构,能不断厘定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思路和思维,能不断丰富教师生命价值的宽度、厚度和温度,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教学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生命活动。那么,教学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命情感关涉入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存在,关注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化育,关注生命情感,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的身体及其感受。个体生命情感化育的两个维度即幼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创造生命情感化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自由的遮蔽是伴随着两条线索形成的:一是教师与生活的脱离,一是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师的分离。这为我们重现教师自由提供了视角:通过教师回归生活世界实现教师的个体生命自由;通过还课程于教师和教师回归课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自由。  相似文献   

7.
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自由的遮蔽是伴随着两条线索形成的:一是教师与生活的脱离,一是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师的分离。这为我们重现教师自由提供了视角:通过教师回归生活世界实现教师的个体生命自由;通过还课程于教师和教师回归课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自由。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 的,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和生命,能否将生命得以延续,将取决 于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老师只有不 断地追求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达到理 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故步 自封,应该不断地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追求,真正让教学的开 展展现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是生命个体,以生命的方式而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彰显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启动学生奋发向上、自我完善的动力机制,使其能够过一种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促其生命自由、快乐、健康、幸福成长。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聚焦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发展,倡导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追求思想政治道德和个体生命的交融、和谐与共生,其实现必须正视学生生命存在,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塑造生命化幸福教师,建构平等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职业生活相比,教师生活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追根求源,是教育事业成就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也成就了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主要不是被动地“享受“,而是在生活中主动地找寻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因此,教师的幸福生活应在审美与创造的过程中度过;教师的幸福生活从教学自由集中体现出来;教师的幸福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对普通村民而言,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和宗族组织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个人及家庭的记忆,以及对远祖、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族谱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得以维系传承,并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族谱对记忆的承载与维系功能受到民俗生活的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民俗生活为之提供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青年教师已经历了老、中、青三代,三代青年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学术与生活境遇。扫描三代青年教师走过的学术与生活历程,发现曾经同样年轻的他们,却因客观历史与主观经验交互作用产生不同的历史境遇;虽然处在不同历史境遇中,却有着渴求知识、传播知识的共同坚守;面临不同时空有着多样选择,却都是追求沉浸于日常教学与科研的"安心"人生。  相似文献   

13.
日常学习生活是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塑造出来的,新课程改革究其根本是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建。研究从学生异化的日常学习生活现状出发,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分析学生异化的日常学习生活的不同表征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回归学生本真学习生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生轻生事件偶有发生,这与高校生命教育缺失密切相关。生命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全文从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行为等向度分析了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陈文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144-146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充分展示个性,不断提升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因而应当始终贯穿着生命的意识,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我们的学校,应该为学生这一生命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育成为放飞学生生命的绿洲。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初中作文指导重在观察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反复地进行观察。同时要养成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保持观察生活的自觉性,才能使写作不再是负担,而是雀享受成功与快乐。  相似文献   

19.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代表哲学理论的两种倾向,前用形式说明质料,后以质料解说形式。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生活唯物主义,它是世界观而不是哲学,它的目的是促进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生活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生命意识的文化底蕴与生命教育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体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以及具有的生命情感与意志,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人类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各种思想中汲取生命文化的精华,构建个体的生命意识;通过生命文化建设、生命价值伦理观的培育、生命情感与意志教育,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