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教育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教育要出成效,必须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可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各有优势,但也有共同之处,如果将学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各自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形成德育资源共享,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才能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相似文献   

3.
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相结合,是教育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在学校与家庭合力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他们相互接触的机会最多,问题最具体,所以也最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4.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状态逐渐变为现代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现代教育逐渐成为一个人的终生教育,更是全社会的教育。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学生成长的一体化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向全社会开发。因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联系,在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下开展学校工作,对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责任分担对学生负担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鸥 《教师教育研究》2001,13(2):31-35,30
学生负担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减轻负担的努力 ,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责任分担机制 ,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责任分担是失衡的 ,社会、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 ,教育责任无法分散 ,家庭不能成为减负后学生的合格监护者 ,社会不能承担起减负后学生的教育重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以及无法长期承担的责任 ,也即承担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 ,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意味着 ,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 ,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 ,就是完善社会和家庭教育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家校互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家校之间必须增进互动(一)教育需要通过互动形成合力学生是社会人,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向他们施加教育影响,没有一种教育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冲  相似文献   

7.
学生负担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减轻负担的努力,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责任分担是失衡的,社会、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责任无法分散,家庭不能成为减负后学生的合格监护者,社会不能承担起减负后学生的教育重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以及无法长期承担的责任,也即承担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意味着,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完善社会和家庭教育,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学校化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高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新课改之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都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割裂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之外,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在起作用,这值得研究和思考。一、重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强调社会与家庭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日本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和社区作为教育场所,如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孩子们就很难健康地成长。生存能力根植于学校的有计划的不断学习,以及在家庭和社会里与父母的接触,与伙伴的游戏,与社区里的人的交流等各种活动中,并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及均衡发展中丰富壮大起来。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都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来实现的。虽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各自可以独立起作用,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在单独影响作用对象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保障,三者的作用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状态中。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必须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功能、社会教育的保障性功能。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项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系统工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学校或家庭的定向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在日常中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当前知识爆炸,网络普及的社会背景下,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张旺 《教学与管理》2005,(11):32-34
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受教育者不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搞好教育工作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功能的不断削弱,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被社会(尤其是学校)所忽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书中对"社会教育"是这样认定的:"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及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从这个层面来说,社会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广,但是我们所探讨的社会教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是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单纯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教育中,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均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家庭和社会,二者对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如家教名言中所说的"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拓宽教育思路,在发挥教师和学校能力的同时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从而营造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5.
“5+2=0”,曾经足对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归因,其中“5”是指学生一周5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指学生双休日回到家庭和社会接触的负面影响,“0”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与回到家庭和社会上接触的负面影响相互抵消,致使教育效果为零。  相似文献   

16.
陈鹃 《教学与管理》2010,(6):155-157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整个教育的均衡。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教育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其中,家庭和学校作为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两个重要机构,  相似文献   

17.
李群英 《甘肃教育》2014,(18):35-35
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相互协调、整合,才能折射出素质教育的优质效果。二十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生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家委会在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它是增进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受教育者不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搞好教育工作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功能的不断削弱,家庭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被社会(尤其是学校)所忽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我国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的德育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教育公平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和谐共生、共同促进、相互渗透,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