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从欧洲到美洲到中国,从陶行知到蔡元培到朱永新,被苏联教育模式和“分数教育”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擦亮了“教育复兴”的点点星火,并以燎原之势,蔓延到中国的大半壁江山。当下.仅凭个案的成功.就宣称新教育实验决非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还为时尚早。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  相似文献   

2.
记者:有专家称,新教育实验是中国的“新希望工程”,那么,什么是新教育实验?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是从2002年开始的,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3.
新德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但今天的“新教育”显然不是过去“新教育”的自然延续,而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弊端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主张教师无限相信学生潜…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中.“评价”一词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课程实施者所重新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3,(12):F0003-F0003
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创办于1991年.以“崇尚精致.追求卓越”为校训。在追求“向善、卓越”中品味教育幸福。坚持以“发展个性,人文见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积极践行“育成功学生,做幸福教师”的教育追求与“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的教育理想.向社会承诺“捧着良心教书”。在“教育即服务”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全校教师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新教育实验”总的目标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一个根植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具体来说,该项实验未来五年将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式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即以“全面发展学说”、“行动论”为哲学基础,以“潜力论”、“状态论”、“个性论”为心理学基础,以“和谐论”与“崇高论”为伦理学基础,不断强化实验项目的学理性研究,逐渐形成系列的可操作的实验主题、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打造素质教育的经典个案,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思想的行动化、具体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分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而“新教育实验”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正在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观点,可以说“新教育实验”是素质教育的行动化、具体化、系列化、大众化。[编按]  相似文献   

8.
感受叶澜     
在我国教育家队伍中.叶澜是重量级的人物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具有丰厚的学养.而且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格魅力.提起叶澜.不能不提到“新基础教育实验”.作为一项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实验”凝结着叶澜教授一生对教育的理解和理想。  相似文献   

9.
马玲 《河南教育》2009,(12):8-8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开展得可谓是如火如荼.不但涌现了数以万计的爱上教育随笔写作的教师,还出现了“新教育实验”开办的“教育成功保险公司”.以及师范院校著名教授领衔的教育叙事研究博客群。一时间。教育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变大而无当的宏观研究为细致入微的教育叙事”.甚至专门刊登教师教育叙事的杂志也应运而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主要依靠学”的教育.它是一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更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2000年朱永新的一本专著《我的教育理想》在全国掀起了“理想教育”旋风:2002年,他又推出了《新教育之梦》,主持开发了“新教育实验”,再次激起了“新教育”热潮。近日,受《教师博览》编辑部的委托,笔者就“新教育实验”的话题对朱永新教授进行了采访(△为采访者○为朱教授)。  相似文献   

13.
声音     
《陕西教育》2008,(10):5-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疔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首先针对的就是这些畸形的教育而言的。  相似文献   

14.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想起曾经读过陈建翔教授写过的一本书《新教育:为学习服务》。作者在这本“小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信息社会教育与工业社会教育的分野在于前者是为学习服务和为学习者服务。书中还论述了新教育.新学习和新学校的若干重要特点。也许是对“新教育”有一种割不断的期待.也许是我们对旧教育种种弊端积重难返感到深恶痛绝,透过评论本期“海外”的关注焦点,我们将新教育定位于通过在新技术和新能力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社会培养新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5.
“教师智则教学智。”教师“智”,更多地表现在:课堂是否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这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育使命的新认识。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新挑战,教师的“主导”方式、时间发生了变化.但“主导”作用不削弱。优秀教师应当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我以为.课堂上留给学生“说”的自由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创立并终身实践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教育业绩和工作精神的集中呈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陶行知心系祖国和民族大业,以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为己任.终生矢志从事教育事业,立志改造中国的教育,“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生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生命课程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基础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格,进而提升其生命高度。新教育实验尊重个体的生命成长,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个性化课程,以“十大行动”为途径和主要内容,强调共同体及其愿景的价值,致力于使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将教师成长作为逻辑起点,构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引导教师在增强职业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叶延武 《成才之路》2009,(27):I0011-I0011
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演讲集子,是作者首倡的以新教育实验为中心的有关教育理解、教育感悟、教育实践的系统总结。每个演讲既能自成一体,又能缀星成河。交相辉映。在集子中,体现了他的两层境界:一是“如果没有思想的力量,再好的口才也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相似文献   

19.
“交往教育”是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在“十五”期间自主开发、研制、实施的校本课程,在五年多的交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中.该校提出“以共生为价值取向,以交往为教育主题,以唤醒为教育要义,以体验为学习方式,以活动为运作载体”的课程核心理念,倡导教师自主确定交往主题、自主进行探索研究.自主提炼研究成果,本期我们精选刊登该校“交往教育”校本课程的优秀论文、案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新基础教育实验”与“新教育实验”是在世纪之交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个教育实验。通过比较这两个实验的异同, 可以看出现在我国教育实验发展的特点, 为以后教育实验的进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