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杨茹芳 《精武》2012,(30):15-16
近些年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一直被一些学者研究,随着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心理素质也开始下滑,很多学生习惯被惯养,没有竞争意识和群体意识,做事个性却不能独立。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适性都有很大帮助,毛主席曾经说过“动也者益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己”,强调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教育的功能,然后着重分析了学较体育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许彩艳 《体育世界》2013,(11):127-128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的体育运动。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因此,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  相似文献   

3.
《体育师友》2019,(5):57-59
学校常规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体育健康教育中的运动训练与比赛,不仅不会影响和阻碍学生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彼此间的互相脱节和耽误,相反主观上还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良好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促进学生修身养性、逆境奋起、人格健全、现代社会适应等;同时体育健康教育在客观上又能有效促进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效率与各科学习成绩的整体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胡光义 《体育风尚》2021,(5):225-226
高校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以适应物质文明时代对学生运动素养的需求。在教学中,应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运动习惯,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体育运动的意识,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利于身心健康。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渗透有限,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需要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充分的融入终身体育教学元素,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其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造就新世纪体育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美华 《体育科技》2003,24(4):89-90
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科学知识 ,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技能 ,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勇敢顽强进取的精神 ,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并养成能自行进行终身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从而具有健康体魄 ,成为实现全民体育教育的模范和带头人。所以我们要在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高质量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是学生人生体育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学生人生体育的最后环节,而只是一个起点。人的一生都应该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要认识到体育将贯穿于学生一生的全部时间,也包括他所处的各种场所,体育无处不在;其次,学生在校期间要强调教师给学生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教会学生继续学习、锻炼与再提高的能力,重视教学生锻炼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真正将"健康第一"贯彻始终,为终生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推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重视对体育运动技巧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自我监控能力方面的成长,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管理完成体育训练的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能够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基础帮...  相似文献   

8.
加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体育应该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加强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意识,完成终身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省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方法,产生厌学体育倾向,对体育运动与锻炼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强身键体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略论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校体育的课程现状、学校体育目标,中学、中专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终身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时期,通过科学、正确教育引导,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1.
刘炜 《体育世界》2009,(3):101-102
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关系,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体育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入手,养成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使终身体育思想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补充,丰富高校体育教学,使学生终身收益。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并提出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可增强老年人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各年龄人群中加强体育意识教育,培养体育运动习惯,使其自愿从事体育活动,可使运动者终身受益,也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带来的社会和家庭压力。  相似文献   

13.
成功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体育教育方式,是通过创设机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在意识和发展各种素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成功体育教育进行论述,揭示了成功体育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同时提出一些成功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现代体育教育目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正被颠倒,不是体育教育适应学生生活而是学生生活适应体育教育.学生原本渴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也原本为繁荣的学生生活自然展开,学生则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运动场上"玩耍"、"游戏",充分吸收体育运动的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起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体育教育则肆无忌惮地控制了学生本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学生爱打球、喜欢玩耍,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奇怪现象,这使得他们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同时,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逆反,甚至厌恶的抵触情绪.因此,体育教育者应当深刻反省自我,为了学生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考虑教材、学情、教学重难点等之外,还应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形式的选择,场地与器材的设置、运动负荷安全隐患的预防等因素,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规律,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引导下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并对体育运动的行动反映。本文应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学生的体育行为管理进行探讨,以整体管理理论为依据,对学生的体育进行管理,旨在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方式、练习内容和体育习惯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的功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邹如铜 《精武》2012,(30):74-74,76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社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以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高收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等。现代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体育俱乐部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加大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本文此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要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残疾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也享有受体育教育的权利。然而,由于在普通学校里残疾学生的人数很少,残疾情况又各不相同,再加上多数体育教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缺乏研究,班级学生人数又多,在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难以照顾,因而往往忽视,甚至放弃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严格说来,这实质上就等于侵犯和剥夺了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残疾学生一般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自卑心理。适宜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体质,帮助他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还能使他们享受到…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是高等级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放言,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0.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主体性教育的层面入手,分析主体性教育原则及其在体育教育中的缺失,提出体育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原则的对策,以期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