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中国2003—2013年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动态性和内生性结合改进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并考虑地区异质性,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驱动机理框架,从方法和内容上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模式驱动专利产出的非线性动态门槛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驱动专利产出的作用机理存在着显著的知识产权保护动态门槛效应;总体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小时,自主创新模式显著正向驱动专利产出,反之,自主创新模式则一定程度负向影响专利产出的提升;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3种自主创新模式驱动机制亦存在差异,高技术产业实施原始创新模式可以将其不利影响减至最低;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异质性特征显著,少数经济发达东部地区应倾向集成创新模式,或平衡知识产权力度,以促进本地区高技术产业专利创新。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325个一手有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印证研究假设,结论表明环境动荡性、战略一致性和结构正式化正向调节产学研协同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协同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成果为推动企业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与促进知识吸收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伟  邓堯  李玉山  张铄 《科研管理》2024,(3):151-16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基于2012—2019年我国2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构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互联网发展影响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2)非线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存在一个由不显著到显著促进且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更契合互联网的“齐普夫法则”;(3)门槛效应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门槛的单门槛效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跨过门槛值,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4)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实用新型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最弱。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明晰了互联网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在实践层面为区域创新主体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的协同创新需要制度予以支持,而现有研究鲜有从制度支持这一“帮助之手”视角展开探讨。因此,本文依据二分法制度理论,在将制度支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就2010-2016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校正标准误方法探究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并考察在这一影响过程中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以及产学研合作紧密度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帮助之手”,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正向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增强了正式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但却减弱了非正式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从制度支持视角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建议,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数字转型与创新发展态势广受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企业战略如何提升数字创新绩效,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热点。本文基于2007—2017年我国A股上市数字企业的1612条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中介效应分析与调节效应分析探索数字化转型战略对于企业数字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在数字化转型战略与企业的数字创新绩效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2)产权性质正向促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3)企业所有权集中度负向调节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于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帮助企业明晰数字创新路径,助力企业数字创新成功,提升我国企业数字创新能力,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文本挖掘方式构造了企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变量,以“三审合一”改革作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刻画,采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其他一系列可能的干扰因素后依然成立;增加创新研发的“研发效应”、提升人力资本的“人才效应”以及活跃技术交易的“市场效应”是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对非国有企业和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较差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此外,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升级迭代。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200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非线性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到生产性服务业FDI驱动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研究框架中,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各类生产性服务业FDI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DI与批发和零售业FDI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其余4种生产性服务业FDI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总体上,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中等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在4种生产性服务业FDI驱动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作用最为显著;地区需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资结构;多数未达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区间的省份,应提高保护水平,少数保护过强的省份,应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出口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2010-2014年21个地区动漫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动漫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提升动漫企业创新效率。对其影响渠道的进一步研究还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通过版权引进、版权交易、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的,并且在不同影响渠道中的作用有所差异。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版权引进、激励版权交易、提高吸收能力,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推动。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技术差距对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2010—2014年中国21个地区动漫企业面板数据,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动漫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提升动漫企业创新效率。对其影响渠道的进一步研究还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通过版权引进、版权交易、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并且在不同影响渠道中的作用有所差异: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版权引进、激励版权交易、提高吸收能力,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正向推动;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技术差距对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探究税收优惠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并分析行业环境因素对创新激励政策的调节效应。因此选用中国制造业2005-2015年行业面板数据构建SFA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处于0.5~0.8范围内,整体发展不均衡、不协同。税收优惠在一定门槛范围内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而在创新价值创造过程税收优惠则表现出门槛异质效益。同时,国有产权性质抑制科技研发阶段税收政策的实施效应而促进价值实现阶段;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出口鼓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更将显著激励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以改进的GP指数量化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 表明,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显著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为显著正向影响;中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向;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为负但不显著,间接效应显著为正.结论 对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企业升级理论与知识吸收能力理论,构建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知识吸收能力与中小企业升级关系的概念模型。中原经济区428份问卷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圈协同创新的战略协同、技术协同和组织协同均显著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和中小企业升级,知识吸收能力在都市圈协同创新驱动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界定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认为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直接作用机制包括国家创新效应、政府创新驱动压力、集聚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间接作用机制包括研发资源带动效应和研发资源配置效应。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其弹性系数为0.368;产业创新速度同时存在研发经费的门槛效应和研发人员的门槛效应,高水平研发投入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更大,研发人员中等投入水平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低;协同创新与研发人员投入绩效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陈恒  侯建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01-1309
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可持续转型增长的问题与挑战以及知识积累隐性研发创新与绩效非直接关联的特征,从地区知识积累视角改进并构建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科技绩效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探讨地区知识积累的动态门槛效应和时空异质性,在方法和内容上揭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挑战形势中的"黑箱"。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投入显著促进产业科技绩效的提升;技术引进与改造创新均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绩效产生负向效应;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创新驱动科技绩效的效应显著受限于地区知识积累水平的影响,随着知识积累门槛水平提升,自主研发创新驱动效益逐渐提高,存在基于知识积累水平的双门槛效应,进而划分低知识积累(KS≤5.285)、中知识积累(5.285KS≤6.769)和高知识积累(KS6.769)三种类型。同时,自主研发创新驱动机理存在地区知识积累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对知识溢出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海尔集团知识联盟、ofo共享单车研发联盟和华为产业园3个案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的虹吸效应、漏斗效应和极化效应。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的3个效应往往并存,对产学研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核心企业对于知识溢出效应的激发极其重要。从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社会资本发展和改革政府科技管理职能3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收集1998—2016年中国30个省份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关键影响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区域协同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关键影响要素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同创新效率呈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关键影响要素对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在萌芽阶段不显著为正、在快速发展阶段显著为正、在过度集聚阶段显著为负;研发强度、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均分别显著为负;吸收能力、基础设施的影响分别显著为正;改革深度的短期影响显著为负、长期影响显著为正;空间溢出的短期影响显著为正、长期影响不显著为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15名企业中高层干部的问卷调查,对领导风格与组织战略的协同和组织创新气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对能动式战略有显著正向影响,变革型领导对反应式战略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正向调节了变革型领导与能动式战略的协同对组织创新气氛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越强,变革型领导与能动式战略的协同和组织创新气氛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  相似文献   

18.
黄菁菁 《软科学》2017,(5):38-42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2010~201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企业R&D能力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非线性且存在"拐点",企业家精神能够影响该"拐点"的位置;企业规模、员工的培训强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企业战略开放程度和政府资金支持未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收集1998-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协同创新效率及关键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区域协同创新效率进行准确测度,并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其关键要素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协同创新效率呈异质性,表现在京津翼地区的效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关键要素对协同创新效率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产业集聚在萌芽阶段的影响不显著为正、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过度集聚阶段的影响显著为负;研发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力资本的影响显著为负,吸收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为正;改革深度的短期影响显著为负,长期影响显著为正;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显著为负;空间溢出的短期影响显著为正,长期影响不显著为正。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8—2016年高等院校层面和省区层面的高校科技统计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等数据,引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门槛变量,实证探究产学研合作对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影响的"沉睡荒漠"和"专利沼泽"困境。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间存在双重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研究结果为当前中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