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濮议之争是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发生的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大臣们之间为议定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而进行的一场争论。其实不然,这场争论持续了18个月,而英宗也仅在位四年。因此,这场争论对英宗当时及其后的宋朝政治和朝政局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关系到了北宋中后期统治的稳定与否。  相似文献   

2.
北宋治平年间的濮议之争持续18个月之久。这场论争从表面看,只是关于英宗生父亲濮安懿王的称谓问题,从本质上看来,它涉及到北宋王朝对于传统礼制的态度。这场争论中,"台谏派"和"中书派"所持观点截然不同,体现出他们对于传统礼制承传与变通的态度,具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北宋太祖建国之初,为防止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局面再次发生,便采取了以文治武的方针政策,致使文官权力扩大。因此,为避免文人权势过度膨胀,统治阶层通过逐步完善台谏制度,使文人之间"异论相搅",以此消除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潜在威胁。宋英宗时期的濮议之争,表面上是宋代文化转向的一次思想的碰撞,但更多的是皇帝为削弱文官势力而采用的一种治国手段。英宗为巩固统治,扩大皇权,使官员们争论不休,以此达到权力的制衡。  相似文献   

4.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揭开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从单纯的文化选择问题演变为政治选择与文化选择双重问题之争。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被当作腐朽没落的东西,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会引发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从宏观上全面梳理这场主导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争的发展态势,思考争论的历史启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宋“元裙更化”的推进,熙宁变法的成果被一一断送。元裙初,围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之争日趋激烈,并因此引发了持续至北宋灭亡的党派纷争,对一代王朝的兴衰和众多士大夫的人生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场役法之争中,苏轼兄弟的立场观点由相异到趋同,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过程和其中的原因,使我们对这场纷争的要害和实质,对苏轼兄弟的政治品质和人格操守,都会有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两种文化和英国高等教育(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种文化和英国高等教育(上)殷企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高等教育思想界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争论,即“两种文化”之争。这场争论不仅牵涉到英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思想,而且对当今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以及由此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根据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伦理学争论,分析了美国关于品格教育的争论.文章认为,这场争论是美国道德教育的两条道路之争;其思想根源是伦理学上的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其性质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产生的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即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学校的契约性与社群性、道德观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主体性与规范性、教育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矛盾关系的割裂.  相似文献   

9.
1 773年到1 775年初北美殖民地的保守派与激进派之间爆发了一场主权之争。这场争论始于1 773年马萨诸塞大议会与总督之间的内部争论,随着革命形势的日趋紧张而扩展到各地,一时成为令人瞩目的公共议题。1775年初战事的爆发使得这场讨论戛然而止。这场主权之争是保守派与激进派之间争夺英国与殖民地各自道义准则与合法性基础的原则之争。最终,殖民地激进派糅合了帝国危机以来的各类反抗话语,不仅彻底否认了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管辖权,而且从殖民地主权的高度阐明了殖民地人的权利及与英国的关系,为殖民地人由反叛而独立提供了意识形态化的正义性支撑。  相似文献   

10.
北宋钦宗统治的靖康年间,北宋王朝危如累卵,随时面临着灭顶之灾。但宋钦宗即位之后,最高统治集团却仍继积年朋党之争之余绪,置亡国灭种的险恶形势而不顾,围绕着学术、国是与用人等三方面展开激烈争论,最终与其它因素一起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11.
“王钟之争”及其后续争论揭开了新课程背后的理论分歧的面纱,它在使分歧尖锐化和公开化的同时,也给向来是一团和气的教育理论界注入了竞争的活力。但争论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义之争、观点驾驭事实而不是从事实出发、争论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影响争论的质量以及理论研讨的深入。为引起学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本文指出“王钟之争”及其后续争论中的三个问题,并对其理论失误做了具体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2.
礼仪之争是17~18世纪中西历史上就中国祭祖、祭孔礼仪发生的一场大争论。这场争论整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对东西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福建与中西礼仪之争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自始至终都处于礼仪之争的旋涡中。礼仪之争的星星之火首光在福建点燃,其后又在福建燃成熊熊大火,把礼仪之争推向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面对我国种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新文化阵营领导人内部发生了分歧,并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争论对探索当时中国的出路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回顾“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过程,梳理胡适的思想并对之进行评价,能够为我们解决当前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乾嘉时期,段玉裁和顾广圻在文献校勘问题上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争论,顾广圻主张“不校校之”,段玉裁主张“定底本之是非与定立说之是非”。关于这场争论,后世或是段而非顾,或是顾而非段;或认为是吴、皖两派校勘家的门户之争,或认为是对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争。实际上,段、顾之争只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并没有对立性的分歧,不能断然当成是吴、皖两派校勘家之间的对立。段玉裁“定底本之是非”的原则顾广圻也在用,顾广圻“不校校之”的理论段玉裁也是认同的。段、顾之争直接推动了清代校勘学理论的发展,卢文招的“两通者但注其下”的原则,王引之的“三改三不改”论,都是这场争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北宋政党之争是北宋中后期政治史上的重大问题.本文尝试从北宋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内部着手,研究文人自身的特点以及文官官僚体系环境造成的影响,探究政党之争之所以发生的起因.士大夫文官政治是政争的源泉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礼仪之争是天主教传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牵涉到了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给17和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围绕这场争论,天主教各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遣使会士德理格从反对中国礼仪到赞同中国礼仪的转变表明中国礼仪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冲突,也说明中西文化只有经过碰撞冲突才能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从直译说起     
王建国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69-73,175
直译的概念原为词对词翻译,后来演变成一个松散的概念.因此,直译和意译之争在古代译论中和现代译论中性质是不一样的.本文认为现代的直译概念的松散性是导致现代直译和意译之争的根源,而古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起源于对神的信奉.本文还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提出了明说翻译和含意翻译的概念,提出当前直译概念缺乏科学性的观点,呼吁停止这场毫无结果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字、文献与历史三个维度详细考察潜山禅宗三祖寺神话故事的内涵。梁朝白鹤卓锡是附会梁武帝;唐朝三祖真身舍利和觉寂塔是附会唐武宗灭佛、唐代宗建塔以及唐朝之灭;北宋瑞石是附会北宋和南宋,佛牙是附会宋仁宗和英宗以及英宗后裔;明朝伐木洪水是附会明仁宗,丈六金身是附会明朝十六帝;达摩是附会清初顺治帝。这些反映了神话故事与政治历史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真理一元论与真理多元论之争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数年前,有的论者发表文章提出“真理是否唯一”的问题,并且激烈地抨击所谓“真理唯一性观念”(《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3期:《现代科学与真理观的进化》),引出了这场争论。这场争论与当代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思想背景。争论的实质,在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学转型时期的主义之争几乎伴随文学史发展历程的每个阶段。1930年代有关表现主义的争论以及围绕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优劣高下所进行的激烈论辩,构成马克思主义在加世纪初期文艺理论发展的独特思想景观;60年代西方学术界对于这场争论的意义有过积极的反思。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坚守、布洛赫、布莱希特等对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先锋艺术的理性阐释,以及争论中显示出的政治倾向与美学立场,从多个侧面给予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争预设了一个经典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