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假借字许慎在《说文》序中是这样解释假借字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所渭“依声托事”,说的是有些事物或概念当时没有造出相应的字(实际上也不可能给每个事物或概念都造出一个相应的字,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里说的字基本上等于词),便借取一个字来表示它的意义。如“而”字,  相似文献   

2.
简谈假借字     
什么是假借?假借是一种借用已有的汉字去代表别的概念的方法。许慎在《说文》序里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意即某事某物虽有其名,但无其字;“依声托事”,意即依据字的读音与某事某物的叫法相同的原则,运用此字指代彼事彼物。这就是说,假借是运用已有的汉字指代语音相同的未曾造字的概念或词。  相似文献   

3.
无字证明是隐含数学命题或定理的证明的图象或图形,可能包含数学符号、记号、方程,但不附带文字.本研究建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无字证明,实施基于无字证明的留白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课前遵循五项原则对现有无字证明进行设计,使其适合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按照“分组研讨,小组补白”“小组展示,分享论证”“教师点拨,完善补白”的流程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4.
古今字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字是一个传统语言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词组,因此有一个术语的科学化、标准化的问题。随着语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今字已逐渐定义为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字。今字一般是适应词义的发展,以古字为基础,增加或改变偏旁而新造的字,以分担或取代古字中的一个意义。古今字是同源字的组成部分,数量十分有限。它和异体字,通用字、繁简字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相似文献   

6.
同源字拾零     
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意义,尚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过对"■""■""■"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分析,"■"当是"婬"的异体字;佛经中的"■"当是"■"的异体字,音为"丁计切"或"当盖切",与"足迹"之"■"异字同形;"■",义为"安""天""大"或"明",读"奴丁切"。佛经中,"■"为"冥"的俗字,读"忙经切",义为"暗"或"幽"。通过对以上三个疑难字的考辨,有利于佛经文献的正确解读,补充了字书、韵书、辞书中均无收录的字形"■"和"■"的本义"安",对"■"已有的研究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8.
训诂学里的通假字是本身有其字,而作者因某种原因并不用它,只临时借了另一个与它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毫无联系的字去代替。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当时本已有表示“没有”义的“无”,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但作者并不用它,却用了一个与“无”同属“微”部的音近字“亡”来代替,借以临时表示“无”的意义,于是形成了“亡通无”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意义,尚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本文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里或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看到或利用文字的组合特点或形体变化来表达思想、说明事物、塑造形象.这种反状文字的表达方式,我们称为状字格.文章对状字格的种类、状字修辞方式的特点、状字的好处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意义,尚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本文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相似文献   

12.
<正>"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一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缺如,也称隐缺、隐语、漏字,在对联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用意往往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仔细玩味,顺藤摸瓜,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  相似文献   

13.
天窗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即虚缺号。现代翻印的古版书,对古书中残缺的字或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字(如汉代瓦当文字“四方口服”)、或不便于见诸现代读者的内容(如《金瓶梅》、《三言》中的色情文字),往往用天窗字来代替。除此之外,有时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在诗文中故意留下天窗字。  相似文献   

14.
趣味记字     
祖国的文字特点是方块字 ,并且每个字的笔画数、笔画名称不同 ,形近字相似点我 ,造成我们在书写汉字时 ,好写错字。其实 ,我们只要采用一些特殊记字的方法 ,就能改变这一状况。一、形象记忆法我们在写“跳舞”、“舞蹈”的舞字时 ,易把“舞”字写成“”或“”即少写一竖或少写一横。你想 ,我们在跳舞的时候 ,两人一对 ,不正好是四条腿吗?因此 ,“舞”字里有四竖 ,四竖下面的一横不就是跳舞的地面吗?又如“叔”字易写成“”字 ,左上角是一个“上” ,左下角是个“小”。您想 ,比你爸爸年龄小的男子不就是你叔叔吗?二、理解记字法“蒙…  相似文献   

15.
“武”这个字,是由“止”“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左下是止,右边是戈,右边戈字的一撇移到上面,就形成“武”字。戈是武器的代称,止是停止,合起来就是放下武器不打的意思。武术、武功从无到有,是渐进的,古圣先贤早就悟到了无生有、有生无的道理,举凡天地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无互换”的道理。所以,把武功练到最高的境界,不是用来攻击或制服他人,而是根本不打了。不打,才是武德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天窗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即虚缺号。现代翻印的古版书,对古书中残缺的字或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字(如汉代瓦当文字“四方□服”)、或不便于见诸现代读者的内容(如《金瓶梅》《三言》中的色情文字),住往用天窗字来代替。除此之外,有时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在诗文中故意留下天窗字。  相似文献   

17.
无字之书     
我的语文课有一种补充教材,名叫无字之书。我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常常使用这种无字之书。这种无字之书可以信手拈来,无须编印,而且学生感到亲切动人,钻研这种补充教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什么是无字之书呢?就是上课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学生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指导学生钻研无字之书的几次实况记录:(一)同学们在划分《截肢和输血》一文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很安静。突然,一个学生回转身向坐在后面的同学骂道:“你再碰我一下,看我不揍你!”声色俱厉。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询问情由。我知道,准是后面那位顽童逗惹了他,不是把脚  相似文献   

18.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  相似文献   

19.
名人造字     
有一些汉字的来由,与古今一些名人有关,说来饶有情趣。秦始皇改字秦始皇以前,“秦”写“”。秦始皇认为这个字“二王坐一登(木)”,很不吉利,就改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秦王朝永固。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春’而无日、‘秋’而无火,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很短,不在于改一字,而在于仁义不施,民心尽失。武则天造字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帝,既改年号为光宅,换旗帜,又别开生面创造十八个汉字,她还给自己取名“”,意为兼有日月之辉、永远挂在天上,让臣民共仰。鲁迅造字据说鲁迅造三个字,…  相似文献   

20.
0.1 部分汉字,由三个或四个相同的构字部件(大部分为成字部件)组成,如森、燚(yì,人名用字)等等。这些字还没有一个按其特点而给的叫法。会意字虽然也包括这些字,但不全是这些字,耷、劣、明、卡、凸、凹等也是会意字。为了论述的方便,这里暂把焱、磊、森等称作三合字,它们由三个相同的构字部件组合而成;把燚等称作四合字,它们由四个相同的构字部件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