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中职学校要在“新”、“活”、“严”字上做文章,走活“招生一培训一就业”满盘棋.抓住时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实词“所”的用法举例 (一)“所”作名词,在初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1.“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如:  相似文献   

4.
尹长生 《教师》2012,(25):70-70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腐败思想的一部分。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人们痛恨和鞭挞“官本位”思想。但是,古代文人常常利用人们的这种“官本位”意识。为文学创作服务,强化感情色彩,加强表达作用,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就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联系语文教材作些粗浅分析。’让我们以初中传统课文《陌上桑》为例.为方便分析.录诗如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妇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相似文献   

5.
程永超 《云南教育》2008,(12):14-15
一、在两个“两难”之中徘徊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于两个“两难”境地: 一个“两难”在于“生之学”与“师之教”。众所周知,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学生把它戏称为“第二外语”。既然文言文如此晦涩难懂,学生自然视之为畏途,怕学厌学。  相似文献   

6.
释“球”     
“球”的今义指一种体育用具,它的初义又是什么呢?《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解释道:“①球形物体;②同‘谬’,美玉。也指玉磬。”《辞源》则作:“①美玉;②玉磐;③今借作‘毯’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道:“①美玉;②玉磬。”综观以上几种辞书的解释,“球”在古代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美玉,二是玉磬。这似乎是没有分歧的。然而,“球”果真可以释作“玉磬”么?笔者认为,“球”的初义为“玉”,并无“玉磬”之义。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某电视台在为即将播出的某大片造势时,打出如下字幕:“某某电视台为你倾情呈现。”此处“呈现”使用不妥,应使用“呈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两词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9.
在成语辨析中,很多人把“网开一面”与“网开三面”完全对等了起来。把“开”都当作“打开”义。甚至某些辞书里的相关解释,也相互矛盾,请看:  相似文献   

10.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足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米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占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念演变过程来看.这是不当的。本人把占代“走”从“跑”到“走路”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三个时期:初变、渐变、质变。  相似文献   

11.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8):57-57
有位作者读了2011年8月份下半期《甘肃教育》杂志上我写的《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后,问我,你怎么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了“实习”?许多人把“习”解释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相似文献   

13.
说“激活”     
张风岭 《语文知识》2004,(11):16-17
“激活”首次进入《现代汉语词典》是1989年版的“补编”本(商务印书馆)。该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刺激有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近年来.“激活”已产生了新的用法,并在其他领域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张凯 《学语文》2005,(4):37-3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的解释却不尽人意。文中把“或异二者之为”解释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笔者认为.“或”不当作“或许”来讲。而应释为“常常”。  相似文献   

15.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优生”之重与“差生”之轻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与学生都会陷入“数字化生存”状态,教师是跟着它走,学生是被它牵着走。在这种状态之下,分数就是一切,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相应地,考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生”,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是“差生”。考试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地以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的等级优劣:“优生”被设想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并可以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荣誉的人;  相似文献   

17.
说“杀青”     
王秀丽 《语文知识》2005,(12):17-17
近年来,“杀青”频频见诸媒体,成为一个很走俏的词。例如: ①电影频道还将在国庆期间推出两部刚杀青的电视电影:《大憨》和《上车,走吧》。(《人民日报》2000年9月29日) ②颇受关注的20集电视连续剧《动感豪情》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拍摄,昨天在香港正式宣布杀青。(《北京娱  相似文献   

18.
释“一”     
在现代汉语中,“一”既可以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也可以充当虚词或虚词性语素。1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1.1“一”为数词①用在重叠的动词中间,表示“稍微”、“轻微”或表示动作的“短暂”、“尝试”等。如:试一试、瞧一瞧、歇一歇等。②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表示“短暂”、“轻微”。如:昙花一现、不屑一顾、看一眼便走等。③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接着说其结果。如: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石头踢开等。④用在动词前,表示一下子。如:一举成名、一劳永逸、面目一新等。1.2“一”为序词如:一误再…  相似文献   

19.
请看下面几段话:①那天.我带着5岁的侄女去拔牙。回家的途中.我问侄女:“牙还疼吗?”谁知道侄女说了一句让我大跌眼镜的话:“我不知道呀.牙不是拔掉扔到医院的垃圾桶里了吗?”(《牙疼》,《楚天都市报》2003年4月17日29版)  相似文献   

20.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历来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就会无礼;疏远了,他就会怨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将其中的“女子”解释为“汝子”,意为“你的儿子”、“您先生”、“你们几个学生”等等.认为这里的“女”是作为代词来讲的。那么,这里的“女子”确实是作“汝子”来讲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