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一八年八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的北京既是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堡垒。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特别是参加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几十年后,已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毛泽东同志,还多次提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当时的教师邵飘萍。(见斯诺《西行漫记》127页、《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期)毛泽东同志到达北京后,经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介绍,来到李大  相似文献   

2.
边见 《出版科学》2001,(3):69-69
商务印书馆编审陈仲雍同志,因病于2001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陈仲雍同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积极从事编辑学的研究,1980年4月在《出版工作》杂志上发表文章:《科学地编辑和编辑的科学》,最早主张把编辑工作当作科学研究。此后,他在编辑学研究方面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并担任《中国  相似文献   

3.
文化部干部司司长、部机关党委委员王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八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三岁。八月十五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向王敏同志遗体告别仪式。朱穆之、郁文、周巍峙、吕志先、丁峤、陈荒煤、赵启扬、仲秋元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王敏同志生前友好六百余人参加了王敏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王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一九二一年九月出生  相似文献   

4.
1982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史料》杂志,在编辑出版十年以后停刊了,由此度过了“七年寂寞”(主编宋原放语)的时光,终于在2001年得以在北京重新出版。为了做好在北京的复刊工作,我和陈子伶同志不约而同地想到要向范用同志求教请益。这不仅因为范用是我们两人在人民出版社的老领导,在编辑出版工作上,一直得到过范公的教导,特别是他榜样的力量,身教胜于言教。  相似文献   

5.
有幸见到陈原同志,距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这中间隔了六年多漫长时光。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的对学者的仰慕,在一个隆冬的北京的早晨,在他温暖的办公室里,变得充实而富有激情。陈原同志一往情深地和我谈起出版的事,使我惊诧他对出版事业的熟稔和热爱。的确,像他这样,学者与出版家集于一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的谈话首先从出版现状的评论开始。出版形势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瞿秋白同志早期的散文作品,写于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三年。这两本著作虽然到现在已有六十年左右了,但读来依然动人心弦,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教益。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震撼着世界。在我国首先热情歌颂“这新纪元的创造”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在一九一八年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而最早真实而具体地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实况的是瞿秋白同志。一九二○年十月十六日,他作为晨报的特约记者离开北京,去俄国实地考察,“自中国  相似文献   

7.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8.
周志懿 《传媒》2007,(3):4-4
2007年3月6日,北京,天气晴好.石峰同志早早地来到期刊协会,按原定计划,他要听取关于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的详细汇报.  相似文献   

9.
《北京档案》2000,(12):4
本刊讯 12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参观了<百年经纬看北京--二十世纪北京回顾展>展览,称赞这个展览办得很好,他希望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把北京建设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0.
丁志刚同志逝世已快三年了.我和丁志刚同志从1954年相识以来,已有40多年.多年来,在他领导下工作,与他接触的机会较多,从与他接触中,深感他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为搞好工作不辞辛劳,呕心沥血,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为北京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72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会客厅。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王殊独自坐在客厅里。一天以前,他从波恩赶回北京,此时静坐在沙发上,思绪起伏,期待的目光频频注视着客厅的入口。他在等待着周恩来总理。不久,周总理走进来了,“你就是王殊同志吧”,总理一进门就跟他打招呼。王殊迎上前去,总理带着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记者,又问:“你在西德穿什么衣服?怎么现在不穿呢?”王殊轻松地笑了:“我一回北京  相似文献   

12.
北京。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他站在一角,激动地等待着、等待着,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总有点局促不安。不一会儿,小平同志健步走来了,万里同志微笑着走来了,胡启立见了小伙子说:"我知道你的名字,鲁西北棉花大丰收的照片拍得好"  相似文献   

13.
我和陈仲雍同志同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但直到我年届花甲时才有缘和他相识。1988年初夏,时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的边春光同志,召集北京出版界的一些同志开会,研究《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编纂方案。参加会议的同志中只有一位我没有见过,听别人介绍,才知道他叫陈仲雍,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深编辑。《全书》编纂  相似文献   

14.
走近邵华泽     
绿树掩映中略显破旧的一幢宿舍楼,静悄悄地坐落在北京黄寺总政大院的一个角落里…… 看看手中采访本上记的地址,我终于下决心敲开了一楼的单元门。 “请进!”随着一声应答,门被打开。 开门的是一位长者──正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邵华泽同志。 这是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小客厅。除了我正落坐的普普通通的沙发,最显眼的就是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邵华泽的书法作品。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了我1997年10月在北京听他作报告时,他和程思远、马文瑞等名人的60余件书画作品,正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华书画名人作品精品展。 邵华泽同志…  相似文献   

15.
石少华同志是我国老新聞摄影記者、老摄影艺术家之一。二十多年来,他紧密地结合革命斗爭,创作了許多优秀的为群众所喜爱的摄影作品。最近,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展出了他的新旧作品154幅,这些題材、体裁、形式多样的摄影作品,集中地反映了石少华同志摄影艺术的成就和多方面的才能。  相似文献   

16.
大刚报史讨论会于1983年5月上旬在武汉举行。曾经在《大刚报》工作过的同志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桂林等地的同志,和在武汉的同志欢聚一堂,根据《大刚报史话》未定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现任中共湖北省委顾问的李尔重同志,解放后曾领导武汉工作,并兼任公私合营时期大刚报社社长。他这次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热情而中肯的发言。王淮冰同志的文章,是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稿。欧阳柏同志执笔撰写的《大刚报史话》,是吸收了讨论会上的意见后的修改稿。  相似文献   

17.
我还清晰地记得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时讲过的一句话,叫做“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不过认真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看到陈力丹同志的新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993.8,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我有些感慨。在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新闻学术讨论会上,我知道他有一个研究马克思传播思想的计划。那时我觉得他对马恩著作的了解已经颇深了,也许两三年内就会出成果。以后多次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同志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战士。今年4月28日是他的殉难三十五周年纪念。李大钊同志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6日,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北京,时年三十九岁。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个杰出的中国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积极从事报刊活动,给报刊写文章,创办进步报刊;在党成立以后,他积极参加了创办党报的工作。李大  相似文献   

19.
6月中旬,我在河南郑州开会期间,惊闻吴冷西同志于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不胜惊讶。回到北京后,立即将此事告知学院办公室,同时急切打电话向冷西同志的夫人——萧岩同志表示悼念之情。不料电话多次占线,未能通话。只好转拨冷西同志秘书老褚同志电话,请他代为转达。平静下来后,不由回想起半年多以前和冷西同志最后相见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4月7日,我收到了来自新华社办公厅的电话。打电话的陈秘书告诉我:“你写给穆青同志的信穆老收到了,他看了信很高兴、很感动。他本来要亲自给你写信、打电话,但最近他身体欠佳正在住院治疗,特委托我给你打电话转达他对你的亲切问候。你信中提到以后有机会来北京登门拜访穆老,请他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书上签名留念,他高兴地答应了,他欢迎你来北京到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