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篮球技术动作与突然性相结合的手段史安全*梁保林1前言随着篮球的发展,现代篮球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队员的身体素质必须高度发展,同时对监球技术动作的实施突然性也要求越来越高;急起、急停、突快、突慢等突然性的变化动作成为篮球比...  相似文献   

2.
篮球运动的特点是攻防对抗,比赛时进攻和防守两个对立面始终同时并存,并随时转化。队员之间的攻防对抗是促进技、战术发展与变化的主要因素。篮球在比赛时攻防对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球队员之间的攻防对抗;二是持球队员与防持球队员之间的攻防对抗;三是投篮未中攻防双方争取控制球权的对抗。“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的战术是篮球运动攻防对抗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与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加强“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的基本战术训练,使队员在接近实战的情况下巩固提高运用技术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篮球进攻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对抗的防守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就防守的发展趋势而言,一是个人防守的控制范围越来越大;二是对持球人的攻击性、破坏性越来越强,几乎到了犯规的边缘。鉴于防守有球队员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本文试图从防守技术动作概念、防守技术动作方法及其发展进行分析,旨在为篮球运动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篮球比赛中,内线队员的持球与防持球队员的攻守对抗和攻守双方争夺蓝板球时的对抗非常激烈,身体接触更加频繁。内线队员投篮过程中,利用主动身体接触与对手进行对抗,已成为内线队员的主要对抗形式。主动身体接触是指在篮球比赛中,攻守队员为了某种目的自觉地缩短攻守队员间的距离,直至身体接触,以及通过身体某部位主动地向对方施加"暗力",并使对方的相继动作在刹那间受到制约的一种方法。当今篮球运动中身体接触已从"不允许身体接触""身体接触不可避免",发展到"身体接触十分频繁"的阶段。人  相似文献   

5.
篮球是一项对抗十分激烈的运动,攻守对抗是它的基本规律。在比赛中主要表现为:无球队员之间的攻守对抗、持球队员与防持球队员之间的攻守对抗和投篮不中,攻守双方争取控制球权的对抗(即攻守双方争夺篮板球时的对抗)。这些对抗促进了篮球比赛中的速度、高度和技术、技能的有机结合,比赛双方在思想作风、技、战术、人体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会得到检验,谁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谁将会取得比赛的主动,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对抗能力的  相似文献   

6.
《时尚球类》2005,(3):27-27
竞赛特点 对抗激烈 对抗激烈是手球竞赛最主要的特点。在激烈的篮球对抗赛中,比赛双方是不允许身体接触的,篮球规则中有身体阻挡犯规的规定,而在手球比赛中,规则规定防守队员用身体阻挡进攻队员的动作是合法的。而且在执行中,如果持球队员身体没有失去平衡,还能够继续进攻,裁判员就不会中断比赛。由此,手球比赛中身体接触异常频繁,对抗自然也就特别地激烈了。  相似文献   

7.
由于工作关系,我观看了一些基层的少儿篮球赛。颇有感触,这些运动员身材素质好。基本活动能力强;但队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大,发展不均衡,每个队只靠一、二个尖子队员得分,一但主力队员失灵,整个队就失去攻击节奏。技术不平均,反映出训练程度不同,有的队员技术单一,在对抗中不知所措,缺乏篮球运动意识。单从基础动作方面探讨得出,许多技术动作不合理,甚至是错误动作。  相似文献   

8.
所谓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比赛中队员所采取的行动(无球动作或有球动作)带有明显的、主动的攻击预定目标的行为。心理学家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叫做“反应性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技术复杂,战术多变,得失分比率低,胜负的偶然性较大。因为足球规则允许队员在快速激烈的对抗条件下进行身体接触,因此在  相似文献   

9.
王鑫 《校园足球》2020,(3):78-80
在日常比赛中,教练员有时会发现部分队员虽然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但是在比赛和对抗中却难以发挥出来,导致整体技战术的不流畅或者中断。恰当创设比赛情境,让队员在训练中不断思考所掌握的技术动作,从而完全掌握所学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教练员在创设比赛情境时,并非简单粗糙程序化地组织比赛和对抗,而是需要针对训练主题进行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0.
现代篮球运动技术战术水平突飞猛进,攻守对抗日趋激烈,这要求每个运动员必须能攻善守,掌握全面的基本技术;特别要求每个运动员积极防守。一场篮球比赛,绝大部分时间是无球队员之间的攻守对抗,即攻守双方在争取接球或破坏接球的对抗,而防守无球队员  相似文献   

11.
一、必须重视战术训练中的对抗篮球比赛最鲜明的特征——对抗,决定了场上队员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是力图取胜对方的战术运用,它包含着激烈对抗的战术运用,比赛的胜利,就是在对抗下无数拼夺成功所凝集成的结晶。篮球比赛中,对抗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是当今的篮球比赛,对抗笼罩各个环节,对抗贯穿于整个比赛的始终,任何队欲图战术  相似文献   

12.
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迅速、比赛紧张激烈,对抗性强是技术特点之一,持球队员无论是运球突破,还是投篮,都必须在身体对抗的情况下完成动作,不敢对抗、不能对抗的技术,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篮球比赛的需要。始终在比赛中占得先机,是对篮球运动员的对抗意识提出的要求。本文就接触和冲撞意识的有关理论做简单的探讨,以供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篮球中锋的身体接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篮球运动对抗越来越激烈,身体接触逐步成为对抗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中锋队员更为显著,因此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篮球比赛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的.攻守交错.运动员无论进攻或防守都要依据临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脚步动作在球场上移动。改变位置、方向、速度.达到获球、堵截、协防、创造进攻机会等目的。因此.脚步动作直接影响队员的应变能力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男篮比赛进攻数据统计分析和录像观察,世界优秀篮球运动员进攻技术全面、对抗激烈、得分手段多种多样、得分点多面广;队员位置概念模糊,全能型队员成为各队核心球员;传统高大、灵活性差、一味固守篮下中锋越来越少;比赛速度加快,节奏变化明显;以速度为主导的快攻发动迅速突然,直奔篮下;阵地进攻配合简单实用,高效,技、战术动作注重在移动配合中完成;优秀的身体素质,快节奏、高对抗条件下技战术的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比赛成绩。中国队在助攻、进攻篮板球上与世界强队差距过大,在对手贴身紧逼防守下失误多,投篮时机难以把握,强对抗条件下队员攻击力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手测?手测是防守队员在防守状况中的动作,是防守者在比赛中用单手或双手接触对方队员,或阻碍其移动,或帮助防守队员达到有效防住对手的目的。在现代的篮球比赛中,进攻队员不管在防守队员视野之内,还是在防守队员视野之外,不管进攻队员控制球,还是进攻队员不控制球,不管是对内线防守,还是对外围防守,防守者采用手测的方式来防守,已形成习惯。手测的次数越来越多,手测的速度越来越快,手测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区别和判断手测中的犯规,也越来越困难。怎样抓准手测中的犯规,是裁判界一再重视和强调的问题之一。 那么如何判断手测和手测中的犯规呢?走访和调查了很多有经验的裁判员,他们一致认为:要根据比赛中队员手测动作的实际情况,坚持区别对待,坚持运用规则的精神实质,坚持有利与无利的原则,坚持宽容、提醒、警告与判罚的原则,这“四坚持”的原则,是判罚和处理手测和手测动作中犯规的关键。下面列举比赛中  相似文献   

17.
现代赡球的防守动作强调预见感、时空感和对抗感,应正确理解和认识现代防守动作向“犯规边缘”发展的趋势,加强实战中的对抗性防守动作,提高防守水平。预见感:一切防守动作都来自队员的观察判断,根据比赛中的具体情况,决定自己合理的防守动作。加强防守意识,提高对对  相似文献   

18.
边挺 《体育世界》2009,(11):44-45
投篮不中,攻守双方争取控球权的对抗,即攻守双方争夺篮板球时的对抗。篮板球对抗是现代竞技篮球实力反映之一。也是篮球运动中最精彩的部分,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投篮出手时,篮板球是不属于任何一方的,看哪一方能争夺到,攻守转换要靠篮板,所以说,抢得篮板球是获得控制球权的重要手段,是增加进攻次数和发动快攻的重要保证,是攻守矛盾转化的关键。投篮出手后,双方十个队员都属无球,都有机会争夺篮板球,攻守双方都用劲去争夺篮板球,对抗从地面争夺有利位置开始,到起跳在空中直接对抗,身体接触争取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9.
移动技术是篮球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技术,是通过各种速度,突然的脚步动作,达到进攻时摆脱防守,防守时防住对手,以争取进攻的一种手段。我们俗称为“脚功”。它是进攻队员为了改变方向、位置和争取高度以及防守队员为了阻截和限制对手的活动而选择正确的防守位,所采用的各种脚功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篮球比赛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的 ,攻守交错 ,运动员无论进攻或防守都要依据临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脚步动作在球场上移动。改变位置、方向、速度 ,达到获球、堵截、协防、创造进攻机会等目的。因此 ,脚步动作直接影响队员的应变能力和积极性。1 防守时的脚步动作篮球运动的对抗中坚固的防守尤其重要 ,脚步动作的灵活性又影响着防守威力的大小 ,一个球队防守威力大 ,没有后顾之忧 ,进攻才会得心应手。另外 ,防守好能挫败对手的进攻 ,提高本队士气。个人防守好才能构成集体防守能力的提高。防守的脚步动作多种多样 ,哪一种防守动作好 ,没有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