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政策的趋势。本文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现状及立法缺陷着手,在阐述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可行性的基础上,从建立法律帮助、政府扶助、社会扶助等三位一体救助方式,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进行了构架。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保护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从我国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现状及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础。在具体制度构建时,需要关注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补偿范围、数额及方式、程序、补偿金来源及具体管理机关、补偿金返还及国家追偿等具体方面。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加害人、社会与国家如何救助被害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实施方法的总称。建议构建一个综合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以确保将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该综合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既有其理论基础,又有其实践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以加害人救助为主导,以社会救助为补充,以国家救助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前,被害人的权利救助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对"特困被害人"的救助也比较关注,2004年国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但应如何救助,救助的标准、尺度,仍在探讨过程中.本文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现状入手,阐释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最后以提高刑事司法效益为目的,建议应建立和完善"特困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以国家专门立法的形式,对国家补偿的对象、原则、补偿的机构及资金来源、补偿程序等内容予以规范,以加强人权保障,促进我国刑事法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但现实中尚无关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法律规范。虽然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也只是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可以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性质、救助原则和机关、救助条件和对象、救助基金来源、救助范围和方式以及救助程序等方面,进一步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韩金儒 《考试周刊》2013,(45):194-194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国家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没有得到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按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刑事被害人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痛苦,但由于各种原因难以从被告人那里获得赔偿,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一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突出我国在保障被害人财产权益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分析完善被害人救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评析我国现行法关于刑事被害人财产权利赔偿的规定,对比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主张在我国亦应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以期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的财产权益,从而避免被害人二次受害。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对国家补偿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人身损害的救济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现行的刑事被害人人身损害的法定救济方式仅为犯罪人赔偿一种,以致于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刑事被害人或其家属难以获得及时、足额的赔偿。为此,有必要构建以犯罪人赔偿为主体,以国家补偿、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为补充的刑事被害人人身损害的多元化救济制度,以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多数刑事案件的被害人都无法足额拿到赔偿款。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体现了人道主义价值,促进了三位一体刑事政策的形成,与和谐司法的理念一致。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在现行法律的指引下,明确赋予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救助申请权,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所有案件的被害人都能平等得到赔偿金,确保被害人的基本生活是该制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司法实践中部分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社会契约”形成的国家责任。依托这个理论基石,我们要在研究本土资源的前提下构建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被害人权利的重视和保护,真正的实现我国法律所倡导的尊重和保护人权。在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成为世界各国共识之时,我国也完全有能力建立这一制度,文章从宪法依据、国际经验、国内实践、经济条件、社会观念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完全具备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制度是一项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虽然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是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我国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指控犯罪并参与到刑事诉讼中去,但由于被害人大多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故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往往力不从心。从顺应国际社会加强保障被害人人权的潮流以及保证被害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的角度看,我国有必要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从立法和司法上完善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害人主要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获得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害人往往不易得到赔偿或不能得到全额赔偿。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强化我国刑事被害人获得刑事赔偿权力的保障,增设国家补偿制度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存在受案范围小、争议难点多、执行到位率低、检察机关提起偏少等缺陷,为完善这一制度,应将精神损害纳入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明确检察机关在其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的法律地位,增设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恢复性司法框架下被害人求偿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作用有限。借鉴联合国和西方国家维护被害人求偿权的立法和实践,并吸取恢复性司法的崭新理念,有助于构建我国被害人获得犯罪损失弥补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