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信仰是道德的内在要求,道德信仰是实现道德实践性的精神动力机制,培育道德信仰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培育大学生道德信仰、提高道德教育实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促成全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维护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价值支撑;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水平,促进公民追求和谐的自觉意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道德资源;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稳定秩序保障。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讲话时谈到: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这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发展和变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  相似文献   

4.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是主宰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超越有限对于最高道德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以这种道德精神与道德价值作为道德世界与道德生活最后支撑力量,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最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施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6.
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是一切价值的内质、精神、灵魂及根据.在职业教育中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模式,将道德价值植入职业院校学生做人与做事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仰及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人类精神最深层的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不容忽视的定位和导向问题。过去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成人社会中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和谐社会视野下,成人社会中道德信仰教育要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遗产;道德信仰教育中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信仰教育与人文关怀要统一;要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充分发挥"灌输"在信仰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是道德信仰研究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设定最终归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内在地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意蕴.道德自身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梳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为道德信仰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是关乎人类精神家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两种道德”的观点,其中“愿望的道德”体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这一点来思考道德信仰及其重建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概括地说,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利于重建社会信仰,从而解决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有利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摆脱在某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要运用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德育内容都是紧随时代需要和未来发展而设置的,因而德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德育工作者也就被赋予了创新德育内容的使命。德育的全球化趋势和民族化特色、团队精神、生态德育观以及隐性德育课程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内容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丧失权威的道德教育无以使人信服,难以使道德和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关系,更无法实现使"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其被教过的道德。道德教育权威的重构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只有国家对自身的伦理本性加以觉悟和现实体现,才能保证社会伦理安全,才能赢得人们对道德权威的信任。只有正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灵魂里,也表现在国家的意志中,个体、社会、国家才能在价值共识基础上建构道德意义的同一性,道德教育之整体精神才能得以确立和证明,教育亦将获得令人信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多级晶体管放大器引入负反馈后,利用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对负反馈放大器的电压增益进行分析,以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为例展开,并就分析值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述民族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的道德滑坡、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指出应从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道德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校的德育课程新体系等方面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美学精神的实质是追求自由,回归生活的德育强调主体的自由意识和人性的解放与至善。这表明美学精神和生活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本文从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美学和生活德育契合构建着眼,通过对生活德育内涵及美学精神的理论分析,寻求两者的契合点,进而实现美的享受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统一、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和能动发展的契合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魅力四射、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道德传统初步形成的时期,它所锻造的价值观奠定了中华道德生活的基础,创制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华礼仪文明的基本架构,崇尚的伦理品质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为后世道德生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和开发的不竭资源。  相似文献   

18.
成艳萍 《天津教育》2021,(1):184-185,188
义务教育阶段是开展德育的关键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课程,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端正学生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本文以政治素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中德育导师育人的教学路径,期望对提高小学科学德育效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国家公务员作为党的政策、国家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道德修养势在必行,意义重大。章从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内容和途径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0.
毕苑 《教育学报》2005,1(1):90-95
晚清时期修身教科书在民国以后向公民教科书的转换,是展现中国国民教育近代化历程的生动模本。修身教科书在内容上包含了以孝为首的纲常伦理观念、个人修养教育和国家社会观念的灌输,开启了近代国民教育的第一步。到20世纪20年代末“公民”教育代之而起。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化的影响,公民教育更多地表现出了政党色彩和历史局限性。即使如此,它对国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近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