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个视觉传播发达的社会,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文字读写能力,还应该具备读图用图的能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视觉素养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依据,首先总结了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概括了视觉素养的理论基础,最后提出了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信息素养作为教师素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素养之一,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利用问卷调查法对陕西省10所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在校生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以陕西省为例,为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任务,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比较高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等三种途径培养。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需求进行了探讨,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真实项目拉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匹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培训实践体系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脱节的问题,培养机制未能很好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人才的问题,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从2015年起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迭代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培训实践体系、“六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该课题在对教育技术学课程实验教学和相关学习资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及学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高等师范专业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设计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通过丰富的实验教学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单一的实验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实验学习平台,以达到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增强学生的教育技术技能,从而提高师范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人手,分析面对将来的社会需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结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给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企业正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流就业市场,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了解市场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需求,是使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人才要求,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的关键。招聘信息反映了企业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研究利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抓取了BOSS直聘、前程无忧和拉勾网三家招聘网站渠道的984条招聘信息,通过词频统计,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教育技术学岗位的薪资待遇、工作经验和学历的基本情况与关系,以及当前企业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岗位类型及不同岗位类型薪酬、学历、专业能力与知识方面要求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寻找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对当前小教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小教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方案及相应的实施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也与许多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要想全面推行信息化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就要全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兼论教育信息生态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信息系统"是指把信息看成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基础性要素,探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人、信息和信息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与活动的自组织、自适应的系统,而非狭义的物质性的"教育信息软件或产品"系统。"人"与"教育信息环境"这对主要矛盾推动着"教育信息系统"的演进先后经历了教育信息与媒介要素论、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论、教育信息环境论到教育信息生态论等四个阶段,并体现出二轴合一、螺旋融合、后续发展性和价值性等演变逻辑。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逐渐凸现,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信息异化的困扰,比如:时刻在线、信息饥渴、信息焦虑、信息污染、信息安全危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对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的批判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异化是科学技术异化的时代表现,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失去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享乐文化更是加剧了人的信息异化,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单向度发展,并形成了一种逃避自由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这从性格心理方面加剧了人的信息异化。要解决信息社会的信息异化应该从个体层面的增强主体性及信息素养和国家层面的发展先进文化及促进信息的知识化、法制化管理同时入手,才有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情报检索是当代社会人们获取情报的重要手段,“语言保证”作用是情报检索“桥梁”效应的基本条件。而情报语言,情报标识和检索技术则是情报检索“语言保证”作用的三大建构要素。情报语言应创制与改造并举,使之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情报标识应尽量优化情报管理阶段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检索技术则应强化检索人员的情报意识,即通过开设公共课,开展用户培训等方法,普及情报知识,提高用户检索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信息素养是建构在知识背景之上并能够充分掌握信息的检索、筛选、存储、传输、加工和利用等多种能力的总和,其内涵的丰富性和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策略和途径:通过建立信息素养标准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化;开发信息素养课程并实施信息素养认证;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有效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的信息素质对整体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提出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数字信息所具有的能虚拟全息化和全方位、智能化、能临境的功能,以及容易变异、异化的性能,阐述了数字信息的出现对本体论实在论产生的冲击,并使得客观知识的本体论地位更加凸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以及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变得越来越迫切。以中南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同类型专业的改革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专业改革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包括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高杰欣 《现代教育技术》2011,21(3):68-70,85
高校教学评价信息的应用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教学评价信息的应用大多未能与教师、教学管理决策建立适当的信息分析平台,使评价信息获取上存在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在信息利用上则更差强人意。文章在高校评价信息的产生、处理及教学质量监控的层面上,提出了教学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信息应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翻译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等值原则 ,使译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的读者所接受的信息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个人信息中所蕴含的财产价值得以显现。沿用传统的人格权保护方式不利于对个人信息财产价值的保护,因此要建立个人信息财产权制度。与一般的财产权相比,个人信息财产权具有无体性、公益性和价值难定的特点。从内容上看,个人信息财产权应包括信息处分权、再转让的限制权和利益受损时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