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耗时三年有余,全省数以百计的人参与条目撰写与编纂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将于今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大型工具书,全书著录谱籍浙江的家谱12000余种,其中约一半收藏于省内,外省及海外的收藏也占了一半,另收录有浙江省内收藏的谱籍外省市的家谱约500种。著录的姓氏299个,除汉族外,还有回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姓氏。  相似文献   

2.
宗谱归类说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传记类表中,最后一个子类目是:“各时代氏族谱系”。氏族谱系也就是宗谱、家谱、族谱,又名“家乘”。宗谱与传记本是两码事。宗谱中可以有个人传记的内容,而个人传记不一定都含有宗谱的内容。宗谱内  相似文献   

3.
王辉  程秋平 《兰台世界》2019,(z2):29-30
<正>一、家谱定义与档案价值1.家谱的定义。对家谱的定义到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自古到今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之处。但对家谱的定义表述大致为:家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的得姓、形成、分部、迁徙、郡望、派别、世系、人物、事迹、艺文等的综合记录,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它是记载一个家族荣辱兴衰、历史变迁的书谱。中国历史上可分为皇室、名人、百姓、汉族、少数民族等多种家谱。如":玉牒"为皇帝的家谱,它以父系家族  相似文献   

4.
天一阁藏家谱目录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谱记载了一姓一族的世系和著名人物事迹,是一姓一族的历史书。古代学者很重视家谱的纂修,明郑满《宗谱序》说:“国有史,郡县有志,家有谱一也”。把国史、方志、家谱看得同样重要。谱学的发展也有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虽有本民族的的传统文化,但十分重视吸收其他先进民族特别是汉族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许多纳西人积极学习和接受汉文化,并用汉文字记录保存了反映本民族社会历史活动的档案史料.这些档案除了公务文书外,还有石刻碑文、家谱传记、史志典籍等.本文仅就反映纳西族问题的石刻碑文和史料文献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6.
金毅泉 《传媒》1999,(4):34-35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汉族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胡耀邦语),整个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也有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少数民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在犬戎、匈奴、突厥、乌孙、回鹘、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中口承或文字形式遗留了独具特色而文化底蕴深厚的神话。其中,族源神话不仅讲述该氏族或民族始祖起源和谱系,甚至还折射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伦理道德、婚俗、社会等级意识等文化学范畴的内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精髓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传承至今,对当今文化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对姓氏起名、居住习俗等现代社会生活、审美价值意识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新闻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没有55个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办报活动的新闻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新闻史。”在民族新闻学研究队伍中应当李先提倡两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在这里,我想指出,成舍我先生的新闻活动与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也曾经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首先,北京是成舍我报业集团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报刊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报刊的最早发祥地。…  相似文献   

9.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一种以谱表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迁徙、繁衍和发展历史的特殊图书载体,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家谱除了记录家族关系以“尊祖、敬宗、收族”外,也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和一些青铜器上就记载有家族的内容,尽管只是简单的父、子、孙、曾名录,却是最早的家谱雏形.家谱大盛于北宋,明清迄于民国,家谱编修达到高峰.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家谱,基本上是清代、民国时期的,明代以前的家谱,已属凤毛麟角了.曾听说本地虹桥镇某姓族还保留有一册北宋崇宁四年的古谱,卷轴装,我没有亲见,如果属实,则是国宝级的文物了,这不但是该姓族的传家瑰宝,也是平江厚重人文历史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桂林图书馆少数民族家谱文献馆藏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了制约少数民族家谱文献收集工作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地区图书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现状。阐述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从7个方面详细叙述了民族地图书馆怎样实现文献资源的 共建共享,这就是加强民族文献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技术建设;建立标准和规范;建设民族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发展民族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编制民族地区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交换、互借和藏书分工协调,提高民族地区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对今后开展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雯 《档案学研究》2018,32(6):64-69
记忆资源的整合近年来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为了解当下研究现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别从异构记忆资源整合对象、整合基础、整合思路与整合技术四个方面对异构记忆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并基于记忆资源整合建设现状思考剖析“数字记忆”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以求为推动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民族高等学校图书馆面临信息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 ,自动化进程严重滞后。必须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 ,加快少数民族文献开发利用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参考文献 3。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古籍为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其真实宝贵的资料。整理与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项时间长、专业性强的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古籍的保存现状,就如何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耀林  吴化 《档案学研究》2022,36(5):123-129
保护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档案工作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重要使命。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困境和数字化保护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数字人文与数字化保护的逻辑关联,探讨了数字人文视野下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通过改善保护条件、加大保护力度、更新保护理念、拓展实践视野,数字人文视野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将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数字化保护。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代至明代,两湖地区的传统造纸业渐趋发展.至清代,该区域传统造纸业发展迅速,纸的生产量显著增加,尤以竹纸、土纸较为发达,纸张贸易和行销区域扩大,以汉口、沙市、襄樊,岳阳,长沙、邵阳、衡阳为交易中心,可以沿水路或公路远距离运销.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机器造纸业的传入,两湖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造纸组织形式和一定规模的机械化造纸工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澳大利亚数字包容指数(ADII)的介绍分析,结合国内外公共图书馆促进数字包容实践的现状,论文探讨了ADII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促进少数民族数字包容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少数民族提供数字资源及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参考。ADII认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获取数字资源及服务的机会、能力和意愿相对匮乏是其数字包容指数偏低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公共图书馆促进少数民族数字包容的关键在于确保其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图书馆数字资源及服务的易用性、能效性和保护性。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内容丰富翔实,开发利用这一档案信息资源对其活态性传承保护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现状,阐述活态性开发思路与要素,分析滞后问题,提出开发建议。依据民族自觉、转化创新理念,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构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传承人才和研发特色产品,可推进其活态性保护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ical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Poland. After 1989, many ethnic groups (e.g., Germans and Romanies) were allowed to publish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publications examined show the rich cultural life of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as well as their current status in Poland. In addition to popular titles, some scholarly pub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台湾家谱文献的收藏、特点、体例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台湾家谱的收藏情况,分析了台湾家谱的时代特点,姓氏特点与宗亲会的关系,比较了台湾新旧家谱的不同体例,指出了研究台湾家谱的意义,认为台湾家谱反映了中国人民开垦台湾的历史,反映了台湾人口变化和迁移,社区聚落的演变,与大陆的血缘关系以及台湾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